新规实施:AI生成内容须标识来源与真实性

来源: 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生成内容已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规范这一行业并保护用户权益,自今日起,我国实施了一项新规,旨在确保所有AI生成的内容都必须标识其来源与真实性。此举不仅是对内容生产者和的一项管理措施,也是对广大用户的信息安全保护。

新规的正式名称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及相关部门共同制定,计划于2025年9月1日正式生效。根据《办法》,所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及虚拟场景等内容,都需要进行明确标识。这样做的目的是追溯问题内容,并防止AI技术的滥用,确保信息的透明和真实。

新规的具体要求

新规要求的标识分为“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两种形式。

显式标识

显式标识要求在生成的内容中进行明显的提示,确保用户可以一眼识别出该内容为AI生成。这种标识可以通过文字、声音或图形的形式展现。

1. 文本标识:生成的文本必须标注为“AI生成/合成”,或使用AI角标进行标识。

2. 图片标识:在AI生成的图片边角处必须标明“AI生成”,字母大小需达到图片最短边的5%。

3. 音频标识:在音频内容的开头或,需播报“由AI生成”,或者插入特殊的节奏音来提示。

4. 视频标识:在视频的显著位置展示文本,字号同样需要达到画面最短边的5%,并持续展示超过2秒。

5. 交互界面标识:内容生成时,提示信息应持续显示在生成内容附近,或在交互场景界面的适当位置保持。

隐式标识

隐式标识则采用技术措施,将相关信息嵌入生成内容的文件数据中,这种标识不易被用户察觉。隐式标识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类信息:

1. 内容是否为AI生成。

2. 生成方的身份信息。

3. 内容的唯一编号。

隐式标识还鼓励添加数字水印,以便追踪和防篡改。通过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的结合,新规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透明度,帮助用户避免受到虚假的信息误导。

合规与违法后果

《办法》明确规定,所有组织和个人不得恶意删除、篡改、伪造或隐匿生成合成内容的标识。对于违反这一规定的行为,将视为违法,相关责任人将依法追究。

不过,对于影视后期、出版等专业领域的特殊需求,新规也提供了“绿色通道”。在签署协议后,这些领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发布不带显式标识的生成合成内容,但隐式标识依然需要保留,并且必须保留用户信息超过6个月,为可能的监管提供保障。

行业反应与未来展望

随着新规的实施,许多企业和迅速响应。例如,腾讯的元宝团队表示,已经开始对AI生成的内容添加显式和隐式标识。这一措施的采取,不仅体现了对新规的尊重和遵循,更是对用户信息安全的重视。腾讯元宝也提醒用户在传播AI生成内容时,需保持标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配合法规的要求。

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新规实施的初衷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确保用户在面对繁杂的网络内容时,能够更加明晰其来源与真实性。也许未来我们还将见证更多的技术创新和监管手段并存,以适应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AI生成内容的规范化不仅是对技术的控制,更是对公民权利和社会责任感的进一步强化。希望通过此次新规的实施,用户能够更加安全地享受数字化服务,同时也为诚信的信息传播环境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