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发布人工智能产业顶层设计,力争成为川东北创新核心区

来源: 小世评选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南充市顺应时代潮流,结合川东北区域的位置优势,正式发布了人工智能产业的顶层设计规划。该规划不仅对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布局,还明确了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的三阶段目标、五重战略定位及七大重点工程。这一系列举措旨在将南充建设成川东北地区的人工智能创新核心区。

规划背景:抓住基础与机遇

1. 发展基础

南充市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已初具规模。目前,该市建立了包括川东北大数据中心在内的四个数据中心,其中算力架构达到了3000标准机架,实现了通用算力2.88P、智能算力1.9P的规模。南充市还建设了7369个5G基站,实现了核心城区的全覆盖,成功打造了“双千兆城市”。

在产业框架方面,南充市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03.6亿元,约占地区GDP的3.8%。当中,集聚了AI算力服务器及智能无人机等企业,在制造业、农业及文旅等领域积极推动智能场景的落地,天府数字经济指数更是位列全省第六位。

南充的科教资源亦为其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西南石油大学及西华师范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相关专业,每年培养出超过1300名AI方面的人才。同时,该市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积极推动AI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 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人工智能被列为一号创新工程,南充市也获批成为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现实挑战依然存在,例如,南充市的算力水平在全省仅占万分之五,难以支撑大规模模型的训练,且核心技术如高端芯片和算法模型依然存在空白。

总体要求:明确战略定位与目标

为了实现“川东北引领、全省示范”的战略目标,南充市明确了其五大定位:建立川东北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四川省智慧物流建设示范区、成渝地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区、西部地区智慧文旅示范区及国家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区。

根据该规划,未来十五年内,南充市将分阶段设定目标。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预期达到50亿元,算力将增至200PFLOPS;到2030年,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至100亿元、算力达到350PFLOPS,最终预计到2035年,核心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算力达到500PFLOPS。

空间布局:构建“一核引领、三区驱动、六支共进”

南充市的人工智能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特点,确立了“一核引领,三区驱动”的空间布局。以南充临江新区为核心,重点开发通用大模型及智能软件研发。三区则分别集中在顺庆区、高坪区和嘉陵区,形成智能工业、电子元器件及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聚集。

六个县(市)将积极参与,支持“AI + 制造”和“AI + 农业”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建设,共同推动南充市的智能化发展。

七大重点工程:核心任务明确

南充市的顶层设计还明确了七大重点工程,切实保障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这些工程涵盖了算力基建、数据整合、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场景应用、企业培育及人才引育等多方面,通过系统性推进,确保AI技术向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保障措施与环境影响

为确保人工智能产业的顺利实施,南充市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包括完善领导组织、整合政策资源和加强要素供给等。该规划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确保在发展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过度影响,通过技术改造减少污染排放。

核心

该人工智能产业顶层设计规划,立足于南充市“川东北门户”的战略定位,以“补短板、强应用、建生态”为核心理念。通过长达十五年的持续推进,南充市的目标是将人工智能建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助力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川东北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标杆城市。这一规划的实施,将为南充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