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成为了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已实现41个工业大类的全覆盖,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带动产业规模达到3.5万亿元。这一系列的数字表明,工业互联网不仅促进了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更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近期在辽宁沈阳举行的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成为了展示我国工业互联网最新应用进展的重要。本次大会围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的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已经从传统的“辅助工具”发展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引擎”。这一转变不仅提升了工业互联网的智能调度和实时优化能力,还推动了人工智能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决策及运维服务等多个环节的深度应用,形成了创成式设计、无人智能巡检等多种新型应用模式。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党委书记田川在会后表示,未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更进一步推动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并计划实施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行动。他强调,借助泛在连接和资源调度等特性,工业互联网将在助力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落地普及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制造企业的创新探索一直是推动工业互联网落地的关键动力。在大会期间,鞍钢集团通过人工智能优化钢水处理工艺,成功将生产成本降低了15%,废水排放也减少了21%。这表明,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显著改善了企业的环保表现。
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总经理庞松涛也在会上分享了其企业在智能生产方面的探索经验。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云洲打造了人机协同的智能生产新模式,使得其工业互联网已在超过20个行业成功落地,这为其他企业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上提供了宝贵经验。
推动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强调,必须夯实深度融合的基础,通过强化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同创新,培育更多的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工业智能体,以加速企业的数字化智能转型。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头雁效应”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面升级。
在政策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变量,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划、基础设施升级和技术创新,以推进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更深层次融合。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将加速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展望未来,田川表示,需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开放智能、安全可控的新型工业网络。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大模型、智能体的深度融合,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的建设也将成为一个新的重点方向。还需在关键元器件和工业操作系统等方面进行协同攻关,落实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双向赋能行动,确保大模型在制造业的重点行业得以有效部署。
推动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加速应用,未来的中国制造业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