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突破102款,加速行业规范化发展

来源: 小世评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多样化,生成式人工智能(AI)逐渐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9月30日,上海市发布了最新数据,显示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数量已突破102款,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备案和登记“双破百”的城市。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展现了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能力,更标志着我国生成式AI产业的规范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根据上海市相关部门的报告,新增的10款备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覆盖了诸多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场景,充分体现了上海AI产业的“全链条创新力”。从核心技术方面来看,这批服务涵盖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和多模态交互等多个技术方向。部分服务在行业应用中实现了技术突破。例如,一款专为金融服务设计的生成式AI应用,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对实时市场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精准的风险评估和决策建议。在教育领域,另一款AI服务则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成个性化辅导方案,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增的生成式AI服务提供方不仅包括了百度、阿里等大型科技企业,还涵盖了众多本地独角兽企业和高校科研转化。这种多元化的参与形式,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科研机构支撑”的良性创新生态,为上海生成式AI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上海的这一成就背后,是其长期以来对人工智能产业实施的“全周期赋能”战略。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生成式AI技术兴起之初,上海就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支持体系,并于2022年出台了《上海市加快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办法》。这一办法强调了从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安全监管、人才培育等多维度对行业的支持。具体在技术研发方面,上海市设立了亿元级的生成式AI创新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和高校共建实验室合作,突破大模型训练和算力调度等关键技术瓶颈。

在应用落地层面,上海推出了“AI+制造”“AI+医疗”“AI+城市治理”等12个重点应用场景,以促进备案服务在实体经济中的实际应用。根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60%的备案生成式AI服务进入了实际商业运营阶段,为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和医疗服务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安全监管方面,上海建立了“备案+监管+评估”的全流程管理机制,这不仅有效保障了AI服务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还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实现了“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

上海在生成式AI服务的“双破百”成果,不仅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全国生成式AI产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示范意义。从行业层面来看,上海通过明确备案标准和优化登记流程,为全国范围内的生成式AI服务备案工作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规范,显著降低了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制度性成本。

从产业生态的角度来看,生成式AI服务的规模效应吸引了更多上下游企业聚集上海,形成了包括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研发和应用解决方案在内的完整生成式AI产业链。这样的产业生态竞争力,使上海在全国的智能产业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

展望未来,随着备案服务的持续扩展及应用场景的不断深化,上海将在激发生成式AI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龙头城市”作用。这不仅为上海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抢占全球AI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上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数量的突破,预示着我国人工智能行业正在迈向一个更加规范化、结构化、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上海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支持,将继续在生成式AI的推广与应用中发挥引领作用,助力中国在世界人工智能产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