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消息,近期OpenAI推出的Sora2模型引起了广泛关注与讨论。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视频生成器Sora2的发布为用户提供了崭新的创作工具。在最初发布时,OpenAI就明确表示,禁止生成公众人物的形象,以期保护名人的形象和隐私。近期却暴露出该模型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重大漏洞,这使得已故名人的形象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这一争议之中。

据了解,Sora2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意间发现,该模型在生成公众人物形象的限制上存在一个BUG。虽然OpenAI的初衷是保护公众人物,但实际操作中却导致了大量关于已故名人的视频被创建出来。这些视频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刻,更有不少内容通过拼接和特殊效果,将逝者塑造成了亵渎其尊严的形象。社交媒体上,利用AI技术复活已故名人的短视频层出不穷,已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文化现象。
更令人震惊的是,包括全球知名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内的多个已故名人都成为了这场风波中的“主角”。有视频显示,“霍金”乘坐着自己标志性的轮椅,玩起了极具刺激性的U型滑池,甚至夸张地滑出地面,令人不禁哑口无言。在这样的创作中,不仅是对已故者人格的冒犯,更是对其生前成就和奉献精神的一种极度忽视。
虽然OpenAI在其生成的视频中叠加了动态水印,以减少观众被误导的可能性,但这种技术手段并不足以对这些作品的伦理底线形成有效的保护。已故名人的亲属和粉丝看到这些内容时,自然会感到愤慨和不满。这样的行为不仅挑战了公共伦理,也在一定程度上践踏了文化传承的底线。
随着Sora2的推出,OpenAI的版权政策也引发了各方关注。从初期的“默认允许使用”,到后来的“版权所有者需主动选择‘opt-in’”,这些改变固然是应对外界反应的举措,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足。因为对于已故者,公司的政策明显无法得到有效执行,难以获取其个人的同意。在这样的前提下,OpenAI似乎选择了默认纵容的态度,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
在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AI作为一项新的工具,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创造可能。这种技术的应用是否应当受到伦理的约束,始终是一个复杂而充满争议的话题。对于OpenAI采取的做法,社会各界的反应不一:有人认为,科技的进步应该获得充分的自由,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形式;而也有人坚持,技术的应用不能以侵犯他人名誉权与人格权为代价。
在未来,如何平衡技术的发展与伦理的坚守,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类似的争议可能会越来越频繁,如何针对这些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护个人隐私和尊严,将成为新一轮讨论的焦点。
毫问,这场关于文化、伦理和技术的争论,正是当今社会必须面临的重要议题。公众对Sora2模型的反应,成为对AI技术应用的一次重要拷问: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我们能够否真正做到尊重和保护所有个体的权益?期待更多的声音加入这个讨论,共同推动对伦理与科技的深刻思考。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