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生李海涛致力于将大模型应用于法律行业,推动司法效率与公正

来源: 小世评选

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里,博士生李海涛的电脑屏幕总是亮到深夜。与许多年轻科研者相似,他正在研究当今热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但他的研究方向却是法律行业——一个在许多人眼中十分保守且缓慢的领域。在其他人讨论广告推荐、自动驾驶等时,他却把注意力集中在法律文书和判决书上,努力思考如何将先进的算法技术转变为法律职业者的得力助手,并使普通民众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法律服务。

李海涛认为,尽管法律领域的变革进程缓慢,但正因为如此,这才是值得尝试的方向。他曾表示:“哪怕只推动社会向前走一小步,也足够了。”作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有为青年,李海涛本科时期学习电子工程时,便对人工智能的潜力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了解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后,他意识到这些领域将会成为未来的趋势。

“我们这一代做人工智能的青年学者,都有一个普遍的情怀。”李海涛说,“希望在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能做出一点贡献。”他心中的理想,驱动他在科研上不断前行。目前,他已发表9篇CCF-A类论文,论文总数超过30篇,谷歌学术引用次数超过700次,这在清华博士生群体中可谓名列前茅,但他却谦逊地表示:“这些只是一些微小的成绩,还有太多人比我更优秀,我要继续探索。”

在李海涛和他的团队看来,中国的司法系统正在面临“案多人少”的严峻挑战。大量案件的涌现与有限的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使得效率与公正之间愈发尖锐。传统法律检索技术往往无法有效满足这一需求,例如在面对表面上完全不同的案件时,这些算法无法识别它们之间的法律相似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李海涛和团队进行大规模的学习与优化,推出了新一代类案检索模型。此技术现已在深圳、苏州等地法院使用,帮助法官快速找到相关案例,提高裁判文书的撰写效率。

“我们的目标不是替代法官和律师,而是成为他们的助手。”李海涛指出。这项技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提高法律工作者的效率上,更是为普通人提供了便利。早期,面对劳动纠纷等问题,许多普通民众可能无从下手,而现在只需输入问题,人工智能就能生成符合规范的起诉书模板,极大地降低了获取法律服务的门槛。

尽管外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可能会让律师成为第一批被淘汰的职业,李海涛却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强调:“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的伦理判断,也无法承担法律责任,所以它只会辅助律师与法官,提高司法效率。”智能系统的引入促进了司法的公正,这种工具可以帮助快速比对判决结果,减少裁量过大的问题,让司法透明度得到提升。

李海涛明白,科研与应用之间存在着鸿沟。学术界追求的是基础性和通用性的问题,而产业界则更注重用户体验。他在不断尝试与不同领域的磨合与合作。他参与了琶洲算法大赛,尝试在法律大模型的智能体任务中兼顾工程优化与科学问题的思考,最终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也将经验为学术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展示。

谈到未来的方向,李海涛坦言:“最大的困难在于如何判断未来的走向。”他已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多样且变化迅速,需要在技术和现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只有这样,研究才能为社会带来真正的价值。展望未来,他认为人工智能将在医疗、法律与金融等行业迅速崛起,其中医疗行业将率先取得突破,因为它与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直接相关,相关投入也最为显著。

在个人发展方面,李海涛希望成为大学教师,继续探索智能技术的边界,同时也将致力于培养下一代学者。“如果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真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我能在其中留下一小段痕迹,那就是最大的意义。”在实验室的灯光下,他依旧坚持编写代码,调试模型,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