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 助力智能经济与社会发展

来源: 小世评选

在8月26日,中国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一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战略进一步深化。国家决心在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等多个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的战略模式,以助力智能经济的崛起,推动智能社会的全面发展目标。

这一文件不仅明确了时间表与路线图,更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清晰的价值指向。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特别是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这一计划的推出具有重要意义。AI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将深度融入我们的生活,影响公共治理的方方面面。

当前,AI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显著的影响力。例如,AlphaFold的成功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容易地解读蛋白质结构,从而在医疗和新药研发领域实现突破。而ChatGPT和DeepSeek等大型语言模型正逐步改变法律、商业等知识密集型领域的工作方式。自动驾驶车辆在道路上日渐增多,智能教育系统和AI教师的出现,使得个性化教学得以实现,极大地推动了教育公平。

AI的崛起并非没有挑战。不像历史上那些显而易见的技术变革,如蒸汽机或内燃机,AI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它在无声中重塑了工作流程,改变了行业规则和社会边界。因此,有必要对历史的教训进行反思。互联网的普及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数字鸿沟。那些无法掌握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和障碍人士被排除在外,成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被困在信息茧房中,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进入AI时代后,这些隐患是否会得到解决?生成式AI内容的出现,既带来了便捷,也使人们面临前所未有的信息判断挑战。文本、图像、语音的真假混杂,普通民众常常无力进行有效的验证,这种困境不仅是技术技能的问题,还是由系统本身的设计所造成的不平等局面。

进一步来看,人工智能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已经体现在许多领域。尽管AI的推广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但客服、翻译和初级知识密集型岗位正在因技术的替代而萎缩。这不仅让一部分员工在职业选择上面临困扰,更可能导致社会参与感和归属感的降低。技术本身并不歧视,但如果未能广泛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与理解能力,那不平等的现象将会在底层不断加深。

在《意见》中,不仅希望利用AI促进经济发展,还特别强调了教育、医疗、养老和文化等社会场景的AI应用,关注新就业岗位的同时,对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这一举措显示出在推进技术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公平和人文关怀的重视。同时,意见也强调深入研究AI对人类认知判断和伦理规范深层次的影响,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的理论体系,以确保AI技术的造福人类。

展望未来至2035年,中国目标是实现全面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转型。这一重大跃迁需要巨额投资和多方协作。AI发展的核心要素包括算力、数据、算法和应用,而中国在这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完善的产业体系。

随着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批新兴的AI企业将成为市场的中坚力量。如何平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避免技术滥用,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为了确保AI能够真正服务于人类,而不只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相关政策、管理和制度需要相应跟上。这包括设定边界和治理机制,以保障技术的普惠性,减少潜在的社会风险。

梦想中的智能社会应当是有温度的。尽管技术的快速进步不可阻挡,但人性化和社会责任始终应当成为首要的导向。时代在迅速变迁,而我们需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列车行驶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中,真正决定方向的,从来都是我们人类自己。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