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产业飞速发展。2024年8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取得的显著成就。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数据企业数量已超过40万家,数据产业规模达到了5.86万亿元,相较于“十三五”末增长了117%。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国家大力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密不可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例如,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达到了2.26亿户。这些发展显著提升了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和数据传输能力,为数字经济的深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字技术创新方面,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尤其是在集成电路和自主操作系统的发展上。过去常常提到“缺芯少魂”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实现了在数字领域的多个方面的自给自足。以鸿蒙操作系统为例,目前已在超过11.9亿台设备上实现了应用,大大增强了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竞争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的突破,还体现为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数据显示,至2024年底,我国软件收入规模较2020年增长了80%,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加值也增长超70%。在此期间,智能化转型与数字化改造加速推进,多个智能工厂相继建成,并且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兴消费领域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型职业,新增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国家数据局还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要素的价值正加速释放。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最大化地发挥数据的优势。刘烈宏指出,国家在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的同时,通过建设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推动“数据要素×”行动及公共数据共享示范场景的搭建,积极培育以数据为核心的市场环境,构建一体化的数据市场。
在数字经济日益成为新兴生产要素的背景下,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洪勇表示,当前出台有关数据产权及流通交易的制度,是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考虑。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数字市场的健康发展,更为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流动与利用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针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刘烈宏强调,数据的重要性将愈加明显,特别是在推动“人工智能+”战略中,数据高质量集的构建与应用将占据核心地位。我国已经累计建设了超过3.5万个高质量数据集,总量超过400PB(PB是数据存储的单位,1PB相当于500亿张高清照片),这相当于提升了国家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数据供给能力。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对数据交易的需求,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高质量数据集的交易额已接近40亿元,以数据支持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模型正在逐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刘烈宏还提到,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中占比已超过60%,个别模型甚至达到了80%的比例,这充分显示了国内对高质量数据的强烈需求。
在的工作中,国家将继续通过体系化布局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尤其是在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重点领域,力求打造出更具优势的数据强国。同时,全社会也应强化对数据要素价值的认同,通过多方合作共创数据价值,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
我国在“十四五”期间通过对数字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持续努力,实现了数字经济质的飞跃,已在全球范围内体现出竞争力。这不仅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今后更广泛的数字化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显示了我国在建设数字中国过程中坚定不移的决心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