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人工智能教育专业 培养AI教育领域人才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宣布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此消息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该专业的设立既反映了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也为应对师资短缺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一新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服务于国家教育的智能化发展战略。

据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各行各业,教育领域尤为显著。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表示,培养能够驾驭新技术的“数字公民”,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目前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师资还存在显著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培养体系,使得教育智能化的推进遇到了瓶颈。

为了响应这样的社会需求,北京师范大学顺应政策的导向,在此前与多家企业的合作基础上,着手建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根据教育部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政策,未来几年的工作重心将致力于构建常态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体系,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特色鲜明,它不同于单纯的人工智能专业,而是将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相结合,以培养能够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根据专业课程设计,该专业课程分为人工智能技术模块和教育理论模块两部分,形成“双螺旋”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技术模块涉及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及教育数据挖掘等前沿技术,而教育模块则注重教育理论、学习科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开发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等基础课程。

在实践教学方面,北京师范大学计划开设多门实践创新类课程,既包含对于智能教学助手的开发,也涵盖教育数据分析等项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灵活掌握如何将在课堂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课程还强调人工智能伦理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责任感,树立“技术为教育服务”的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采用“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强调高校、企业与中小学之间的有效协作。这一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教学环境与实习机会,也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学生将逐渐成长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领军人才。

作为全球教育智能化的推进者,北京师范大学的新专业将吸引大量关注与参与。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他们不仅可以在基础教育领域担任中小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师或信息科技课程教师,负责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还能参与智能教育工具的开发与推广,加速学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进程。在教育科技公司,毕业生可以从事智能教学系统的产品研发、教育技术顾问、课程设计师等职务,为课程创新和应用提供支持。

除了基础教育领域,毕业生也可以选择进入科研机构和高校,从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科学研究,或参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推动教育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这样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路径说明了人工智能教育专业所具备的广泛适应性和未来潜力。

随着国家在教育智能化方面的战略深入推进,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专业的设立是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响应,也是在跨学科教育和技术应用方面的一次重要探索。相信这一专业将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带来新生机,同时为培养未来的教育数字化人才铺平道路。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将成为推动教育与科技融合的重要力量,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