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工程师团队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成功在商业光纤网络中实现了量子信号的传输,标志着量子互联网向现实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该研究成果已在《科学》期刊上发表,显示了现有互联网通信协议(IP)与量子通信的融合潜力,推动了量子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量子信号具有极其微弱的特性,其强度往往不足以在嘈杂的环境中维持稳定,且一旦进行测量,量子信号的纠缠特性就会丧失。这使得传统的网络传输方式无法有效支持量子信号的传送。本次研究团队的成功之处在于,利用传统网络结构,解决了量子信号在噪音干扰下的稳定传输问题。
该研究的核心在于“Q芯片”,即“光子量子 经典混合互联网芯片”(Quantum-Classical Hy
id Internet by Photonics),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团队专门研发的一款硅基芯片,被用于在互联网环境中协同处理传统信号和量子信号。Q芯片不仅能够整合标准信号与量子信号,使其在城市光纤互联网线路中稳定传输,还具备收发功能,能在无需对量子信号进行测量的前提下,自动修正传输过程中的噪声干扰。
传统计算机与量子计算机的运作机制截然不同。传统计算依赖晶体管和比特,通过“0”和“1”来表示信息,而量子计算则通过量子比特(qubit)利用量子叠加和纠缠,表现出更高的信息处理能力。由于量子信号的脆弱性和对环境的敏感性,使得在传统网络中传输量子信号变得更加复杂。罗伯特·布罗伯格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常规网络通常通过测量数据引导信息到达目的地,而在量子网络中,测量将直接破坏量子态,造成信息的丢失。
为解决量子信号传输中的难题,该团队采用了“列车式组合”的方案,将量子信号与传统基于光的互联网信号配对。传统信号如同列车的引擎,负责导航,而量子信号则类似于列车上的货物,随其一同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端点均不会对量子信号进行测量,从而保持其量子特性。这种配对机制还能有效实现噪声的修正,提升了量子信号的传输质量。
资深作者梁峰强调,这项研究证明了集成芯片能够在现存的例如Verizon等商用网络中处理量子信号,并且使用的是与传统互联网相同的协议,为量子互联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前瞻性,同时也展示了量子计算在实际应用中可行性的大幅提升。
当前的量子计算正在逐步向实际应用逼近,而这项研究的成功表明,量子信号能够依托现有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传输,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量子技术的发展方向仍尚不明朗,各国和企业已经开始积极投入研发,力求在这一领域获得先机。
要实现量子信号的长距离稳定传输,科学家们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当前的Q芯片系统虽然能够在费城的Verizon光纤网络中运行,但要在其他城市的互联网基础设施间建立有效的量子连接,仍面临许多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量子互联网有望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安全通信、超高速数据传输等。
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商业光纤网络中成功传输量子信号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量子互联网概念的落地,为未来的信息传输方式带来新的可能性。量子技术的前景依旧是一个广阔的未知领域,各方对此的关注与投入指向了一个更为智能和安全的数字未来。随着更多相关研究的开展,量子互联网的实用化将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