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2023年10月21日举行了一场由民革中央社法委、民革上海市委会、上海市司法局主办的2025博爱社法年会,会议主题围绕“人工智能对法治的挑战与机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对法治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与会者聚焦人工智能与法治的双向赋能,讨论如何在科技浪潮推动法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及其适应性,以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

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陈星莺在会上强调了民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定位,特别是在社会法治领域的贡献。她指出,民革将持续围绕法治轨道,致力于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并强调对人工智能法治应用的普惠公平,力求将更多的力量汇聚到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为国家在这一重要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徐毅松指出,上海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也是法律服务的重要阵地。他表示,上海应当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法治建设的重要策源地,推动法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以提升超大城市的社会治理水平。这一观点反映了当前社会对科技与法律结合的热切期待。
在会议的论道环节,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周文杰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法律问题的研究工作,实施高效的立法来保障人工智能的安全和可控性。他呼吁在充分评估可能风险的基础上,深化人工智能在法治领域的应用,并加强跨界人才的支撑,将人工智能的优势引入法律服务的各个方面。
与会专家也分别进行了深入的主题分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胡春健针对“人工智能与检察履职”展开了探讨,指出人工智能的引入如何提升检察工作的效率和公正性。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徐世亮则谈到“从互联网司法到数字司法”的转变,强调新技术对于提升司法效率的重要性。其他专家围绕数据驱动、法律问题及权利保护等话题进行了深刻的交流,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丰富的见解。
在圆桌讨论环节,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区司法局的官员、企业法务顾问等多位与会者围绕“如何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法律生态建设”展开了深入对话。讨论的重点在于如何平衡效率提升与公平保障,让更多的公民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在谈及具体应用案例时,各方代表一致认为,促进法治与科技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法律的有效执行和社会的长久稳定。
“博爱”作为孙中山提倡的社会精神,已成为民革参政议政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民革上海市委会紧扣服务国家和上海的发展大局,持续组织法治系列活动,围绕营商环境建设和城市更新等热点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汇聚了大量智慧与共识,有效推动了社会的法治氛围。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各方在人工智能法治化进程中的共同努力,也彰显了合作共赢的精神。
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更好地整合人工智能与法治资源,成为摆在社会和法律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挑战。与会者普遍认为,只有不断加强法律对新技术的规范、引导和支持,才能确保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法治及科技的共同进步。
上海年会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促进了法律界及科技界的互动,使得人工智能在法治领域的应用思路更加明确。未来,我们期待在这样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法治建设,为社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