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推动AI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来源: 小世评选

8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一场重要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近期报请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简称《意见》)的详细情况。这项政策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融合方面的又一重要举措。该《意见》不仅指出了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方向,还提出了一系列系统建设的目标,以期在国家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

《意见》关注的是行业应用需求和基础能力供给的协同推进,计划开展“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安全治理和全球合作等六大行动。其中,文件特别强调了在模型、数据、算力、应用、开源、人才、政策法规和安全等八个方面的基础支撑体系构建。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推动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并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铠麟在发布会上提到,《意见》中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全球合作的概念。文件强调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与风险,以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具体而言,这将围绕成果共享、能力共建、技术共进、治理共商和生态共筑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意见》中提出的“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和“人工智能+消费提质”等重点行动,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文件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可以为四个“更”:

工作方式更为智能。人工智能将通过改善传统岗位的工作环境,助力劳动者降低负担,提升工作安全。同时,通过开展针对劳动者的帮助他们掌握新技能,以应对新兴业态,从而激发创新与就业潜力。

教育学习将更加高效。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入,将推动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向更为注重能力培养的方向。通过教育不仅能够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且能够在课后辅导中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第三,生活品质将得到全面提升。在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有效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智能诊疗、健康管理等手段,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将大幅提升。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更是能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消费结构将实现优化。“人工智能+”行动将推动消费模式由“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促进新的消费场景与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为了确保《意见》的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统筹协调,重点做好“四个坚持”:

一是协同联动,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政策联动,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二是因地制宜,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和产业基础,确定发展重点,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协作模式,避免资源浪费与不必要的竞争。

三是分业施策,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精准发掘人工智能的需求与应用场景,推动技术和模式的创新。

四是开放共享,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推进的合作框架,实现技术资源的共享与流通,确保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在实施《意见》的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聚焦合作与创新,力求通过各方合力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例如,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将得到进一步理清,确保标准制定和政策监管的双重保障,以激发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中的活力。

文件还设定了三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在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入,相关智能应用的普及率超过70%;到2030年,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到2035年,国家全面步入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意见》的发布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其在经济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这一系列措施与目标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在建设智能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跃迁。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