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标志着生成式AI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广泛应用,推动了后人类文化的实践深化。近日,《中国后人类文化年度发展报告2023年》在上海书展上正式发布,这一报告对人类文化在科技进步背景下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
生成式AI的迅速崛起,尤其是以ChatGPT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系统,正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生产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在虚拟舞台的展示,还是在AI音乐的创作上,科技的力量正在促使文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形式与内容。这一趋势不仅改变了艺术作品的产生方式,也重新定义了人类的语言表达、身份认知和社会结构。
《中国后人类文化年度发展报告2023年》聚焦了人机协同下的文化领域重构,提供了多元的研究视角,包括观念、技术、产业、情感、艺术和元宇宙建设。报告指出,2023年是后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文化生产与呈现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技术的推动,也是文化自我反思与重构的结果。
在报告发布的活动现场,与会的学者及专家们就多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涵盖了AI时代文化教育、艺术创新及其带来的伦理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作为报告的作者之一,分享了他对这一议题的独特见解。他强调:“AI已深度参与文化生产的全流程,形成了人机协作的新模式。虽然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但我们也必须面对诸如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等问题,因此,在推进技术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变得尤为重要。”
文学与文化研究视角也为报告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罗岗指出,在AI生成内容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人类基于生命体验的情感表达是不可替代的。他认为,探讨AI诗歌与人类诗歌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提升对人类文化独特价值的认知,也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教授吴娱玉则从伦理的角度分析了当前AI技术应用带来的挑战。他指出,虚拟偶像身份的争议、AI作品的版权归属等问题突显了伦理规范的必要性。报告提出的多学科协同治理方案,给出了一条平衡技术与人文发展的路径参考,这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可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文化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
此次活动由上海三联书店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参与,签售环节更是引发了热烈的场面,体现出公众对这一前沿话题的极大关注。显然,后人类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术探讨的热点,更是社会各界深感兴趣的话题,它所引发的思考与讨论,将深刻影响我们的文化未来。
《中国后人类文化年度发展报告2023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科技与文化交融的图景,展示了在生成式AI的推动下,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不断重塑与发展。作为全球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缩影,这一报告将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未来文化变迁提供重要的指南与启示。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在推动技术革新与维护文化多样性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我们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