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启航:我国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标识体系,重塑数字信任

来源: 小世评选

随着科技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从自动化文本生成到医药领域的影像辅助诊断,再到个性化教育、规模化农业生产等场景,改变了我们信息生产与传播的方式,并推动了数字社会的生产力提升。随着技术的发展,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挑战也愈加明显。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性地动摇了人们对“视觉真实”的信任基础,例如虚假信息的传播、合成影像的金融诈骗等,严重影响了公众的信任感。“眼见为实”的信念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社交交往模式也因此受到威胁。

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家领导人强调必须抓住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从2023年初《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的出台,到2025年即将生效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及国家标准,各项措施为我国构建多层次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奠定了基础。这些新规不仅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设立了标识机制,更是重塑数字信任的核心所在。

一、守护公众信任:从“眼见为实”到“标识为准”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传统的依据视觉感官经验的信息真伪辨别机制已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了信任危机的产生。《标识办法》及其配套标准,为在这一背景下构建数字时代的可信传播机制提供了重要支撑。

系统化的内容标识不仅是一种技术性措施,它为广大网络用户建立了认知底线,让他们在面对快速膨胀的信息时,能够有依据地分辨内容的真实性。在日益增长的AI依赖中,特别是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辨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强制标识,用户能够清晰区分人类创作与AI生成内容,从而在信息消费中形成理性判断,避免被误导。

二、引领产业发展:从“野蛮生长”到“负责任创新”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发展曾面临一段“野蛮生长”的阶段,市场上生成服务的品质和应用范围极为不一,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法律约束,深度合成技术的滥用问题时有发生。《标识办法》及《标识标准》的推出,为这一产业的发展确立了明确的方向。

通过对整个产业链的规范,提供者和分发在内容生成、传播过程中需要履行相应的标识义务,这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合规成本,长期来看,能够提升用户的接受度和信任感,这对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标识制度的实施还将增强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国际间的标准互认与合作铺平道路。

三、净化网络生态:协同共治的标识实践

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标识办法》与《标识标准》的实施为建设健康的网络生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实践基础。通过建立、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推动彼此的协同共治,是提升网络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这种协同作用不仅有助于净化网络环境,还有助于强化网络用户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四、展望未来:人机协同信息生产的信任基础

随着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的逐步完善,《标识办法》及《标识标准》的有效实施,正在为构建人机协同的新型信息生产模式奠定基础。未来,这一制度需要与国际治理相接轨,尤其是在跨国信息传播的场景中,标识标准的互认与协作将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应积极推动内容标识的国际化,促进国际间的合作框架构建。这不仅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更能为全球的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

公众的媒介素养与人工智能相关教育也需加强,提高其对AI生成内容的辨识能力,使其能够理性对待信息,从而有效发挥标识制度的作用。只有当公众具备良好的认知,标识才能真正成为信任的基石。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是一项技术课题,更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通过构建系统性、可持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我国为全球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未来发展中,唯有在技术规范、法律底线与伦理共识的共同支撑下,才能建立更可信赖、更可持续的人机协同未来。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