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的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一个白色的小机器人灵活地穿梭于养老服务区,它不仅是老人们的玩伴,更是照顾他们生活的得力助手。这款名为“小希”的机器人,自投用以来已为超过200位老年人提供了健康管理和陪伴服务,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希”机器人具备了多项实用功能,能为老人们送药、测量血压,还可以监测他们的睡眠质量,让在场的每一位老人都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78岁的郝奶奶是“小希”的忠实“粉丝”,她在与机器人交谈时高兴地表示:“我只要跟小希聊聊天,心情就特别好。有次我告诉它说话要慢一些,它立刻就听懂了,给我放慢语速,还逗得我哈哈大笑。”
这些‘智能’特性让“小希”成为许多孤独老人生活中的重要陪伴,不少老人习惯在闲暇时间向它提问生活琐事,分享日常趣闻,这种互动不仅增强了老人的生活乐趣,也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今年8月,浙江省卫健委发布了《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为未来三年的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进步设定了明确目标。行动计划中指出,到2027年,浙江将建立国家人工智能医疗行业应用基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融入医疗健康服务的方方面面。“小希”正是这一计划在基层应用的一个生动缩影,它的存在体现了人工智能对老年人生活及健康管理的积极助力。
在西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的服务窗口前,“小希”不只拥有送药和测压的功能,它还能实时播报天气、讲笑话、播放健康小知识,把快乐带给每一位老人。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智能机器人除了帮助减轻护工的重复性工作外,还可以有效地监测老人的健康状态,预防意外摔倒和突发疾病,展现出强大的安全保障能力。
除了“小希”,浙江省的智能医疗进程还体现在其他多方面。例如,社区试点的外骨骼机器人则为老人们的出行能力提升提供了全新助力。71岁的郭阿姨在体验这款机器人后,感慨道:“穿上它,走路真的轻松多了,真希望以后还能继续用上这个设备。”这款外骨骼机器人通过调整人体工学设计,为用户提供更舒适的穿戴体验,帮助老年人克服身体上的限制。
除了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突破,浙江省还在相关医学技术上持续升级,积极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浙江肿瘤医院与阿里达摩院合作,研发出的胃癌AI筛查模型能够快速识别早期病变,为早期筛查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技术支撑,这一成果标志着浙江在智能医学领域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从201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启动“未来医院”建设,浙江便已在智慧医疗布局上走得先人一步。该院通过互联网医疗、5G、区块链等新兴科技的引入,构建了覆盖各个医疗环节的智慧医疗体系,让患者在享受医疗服务时更加方便与高效。
浙江省的行动计划还包括推动远程医疗服务,让偏远地区的居民也能获得省级专家的诊疗。在此背景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浙江省人民医院通过5G和AI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基层医院的远程医疗指导,极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和效率。
随着各项政策的实施及技术的不断革新,浙江正朝着建设“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的目标稳步迈进。尽管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老年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信心令人振奋。“科技发展这么快,等我们这代人都老了,机器人肯定会变得更聪明更体贴。” 郭阿姨的话语中带着乐观和期待,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老年人生活中潜在的美好前景。
浙江“人工智能+医疗健康”行动计划的推进,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为整个医疗健康行业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方向,预示着一个更加智能化的未来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