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从OpenAI推出的ChatGPT到各种应用于企业和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语言模型(LLM),AI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我们的世界。对于希望进入这个领域的学生而言,选择适合的入门课程十分关键,尤其是当前高校中的教育课程设置正面临着变革的需求。
在许多高校中,“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to AI)”是最受欢迎的基础课程之一,通常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多种分支内容,例如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强化学习等。其中,斯坦福大学的《CS22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备受学生青睐,成为众多学校中类似课程的代表。
OpenAI研究科学家Noam Brown最近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他认为对于打算学习人工智能的本科生“人工智能导论”不应再是他们的第一门课程。相反,他建议应优先选择“机器学习导论(Introduction to Machine Learning)”。他指出,过去15年间,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发展使得AI技术取得了飞跃,而在许多院校中,机器学习内容往往仅被简单地几节课涵盖,这在新兴的技术背景下显得极其不足。
Brown强调,在理想的情况下,机器学习的入门课程应该包括线性回归、梯度下降、反向传播以及强化学习等核心概念。他认为,很多高校的课程大纲相差巨大,许多“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并未涵盖这些关键知识点。因此,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务必仔细查看课程内容,以确保能获得当今AI领域所需的现代技能。
在与多位大学教授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后,Brown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同意“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内容需要更多涵盖机器学习的元素。如何改进课程设置,并达成共识,成为了一个复杂的议题。比如,有人曾提议将约束满足问题(CSPs)等传统主题从课程中剔除,却引起了一些教授的不满。
相比于许多传统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机器学习导论的内容则更加紧贴现代AI技术的发展,专注于一些当前在工业界和学术界都极具影响力的话题,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SVM)、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以吴恩达主讲的斯坦福《CS229: Machine Learning》为例,该课程已经成为无数希望进入AI行业学生的标杆,涵盖了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生成模型等诸多实用知识。
此话题引发了广泛讨论。Anthropic的一位研究人员表示,自己在本科时也对此感到疑惑,曾经在印度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中完全没有涉及到神经网络,而这一现象至今似乎没有得到改善。显然,当前的教育体系在某些方面已经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要求。
一些评论指出,“人工智能导论”的课程内容往往着重于搜索算法和专家系统,而这一类技术在的AI应用中已然过时,学生们却渴望掌握最新的transformer模型和反向传播算法。正如某位研究者所说,这就像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仍然教授打字机的维护技术。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大多源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相关的研究,而与旧版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相比,这些课程的内容显得更加贴近当下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逐步引入更多机器学习内容的呼声在高校中越来越高涨。对此,不少人建议,学生若能掌握提示词工程及其应用,便能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技术挑战。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在教育中的地位正受到挑战,未来或将面临重要的转型。高校有必要依据当前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具现实意义的学习体验。无论是选择“机器学习导论”还是重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模式,将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结合现代技术与教学理念。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各大高校能够积极采纳这些建议,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创新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