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探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新路径

来源: 小世评选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全面的人工智能素养,以便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新兴技术。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涵盖了知识、技能、思维及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旨在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利用提高教育质量并引导学生健康使用技术。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是指教育者能够有效理解、使用、评估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支持教学与学习的能力。这一素养包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态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伦理责任感等多个方面。2024年6月,数字承诺组织发布报告指出,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应包括批判性理解、评估与安全地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和工具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对国家而言,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不仅关乎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更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从教学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教师减轻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其能够更多地专注于教学创新与情感互动。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数字素养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近年来,各国积极探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路径,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政策引导和标准制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OECD等国际组织相继发布相关框架与报告,明确教师需掌握的人工智能素养和能力指标,推动各国将这些要求纳入师资标准。例如,德国通过资助数字基础设施,整合人工智能内容于教师体系中,促进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构建系统的与课程体系。在芬兰,国家课程要求教授编程、数字技能与批判性媒体素养,并逐步融入人工智能知识。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则把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纳入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中,以提高教师在数据分析和编程方面的能力。同时,韩国教育部通过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

第三,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开放教育资源的数据库,教师可以在上自主获取课程评估和教学方法等相关资源。芬兰和加拿大等国家也推出了针对教育者的免费在线课程与项目,帮助教师提升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与应用。

第四,强化对伦理和安全的教育。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伦理问题如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愈发受到关注。欧盟在多个国家实施针对教师的项目,强调伦理问题在课程中的重要性。同时,澳大利亚教育部也发布框架,引导教师以负责任且合乎道德的方式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从而保障学生和社会的利益。

,强调全球合作与本地实践的结合。国际组织在制定全球标准、促进跨国交流和资源共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国则根据其特定文化与教育背景进行本地化的创新实践。例如,爱沙尼亚推行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计划,芬兰则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整体来看,提升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引导、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构建以及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未来,各国教育将更加注重教师的长期专业发展,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推动教师人工智能素养的全面提高,从而为学生创造更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更加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在全球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涌现出众多实际案例与成功经验,期待未来能够继续探索出更多有效的提升路径,让教师和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共同受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各国将为全球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实现教育公平与优质提供坚实的保障。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