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内容创作者无不深感由人工智能(AI)技术引发的流量危机。自2024年5月谷歌推出AI概览功能以来,这项技术不仅改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直接影响了新闻网站和独立博主的生存状况。统计数据显示,从2024年7月的23亿次月访问量骤降至2025年5月的不足17亿次,全球新闻网站的访问量降低幅度超过26%。对于依赖流量创收的内容创作者这场变革是一场“生死劫”。
实际上,AI概览功能的推出使得用户无需点击进入原始网站,便可直接获取整合的答案与信息。这一设计固然提升了用户体验,但却严重削弱了内容创作者的流量输送。以美食博主Lisa Bryan为例,她的牛油果酱食谱曾一度引领谷歌搜索,吸引数以亿计的访问。随着AI将她的食谱内容“抄录”并直接展示在搜索结果中,用户能够轻易获取信息,使其网站的点击率骤降。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感受到了被取代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者们开始采取行动,以维护自身权益。《纽约时报》向OpenAI和微软提起诉讼,指控其系统性盗用数百万篇文章进行模型训练,要求赔偿数十亿美元。在国内,知网也向AI搜索公司秘塔发出侵权告知函,最终令对方妥协。这些事件表明,尽管创作者面对AI流量的巨大挑战,依然希望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仅仅依靠维权并不足以应对流量的下滑和收入的损失。创作者需要在维权与合作之间找到平衡。与其对抗,不如寻求与AI技术的融合与合作。一些创作者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利用AI提升工作效率,例如通过AI工具进行内容创作、编辑及推广,使其在创作过程中减轻负担,提升产出。同时,若能够妥善解决版权与署名问题,AI还可能成为创作者的帮手。
虽然国内市场受AI概览冲击的程度不及国际,但新闻媒体的流量下降趋势同样值得警惕。数据显示,2025年7月,国内主要社交和社区网站的流量增长仅为10.7%。这种逐步显现的“紧迫感”迫使创作者重新审视与AI的关系。有位专职游戏博主表示,尽管AI未能完全替代他的工作,但流量减少仍给他带来一定挑战。
相对于流量上的负面影响,许多创作者也在思考AI带来的机遇。一些博主认为,AI可以帮助他们在跨语言传播中拓展受众群体,并优化内容分发流程。这种视角显示了创作者在AI浪潮下,既是挑战者,也是探索者。小林coding的作者便表示,尽管他没有明确识别出AI是否使用了他的教程,但他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内容被认可并传播。
总体而言,内容创作者在AI盛行的时代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流量骤降到维权斗争,再到与AI的合作探索,创作者们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何在这场变革中把握自己的方向,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创作者们和机构不仅需要法律手段来维护权益,更多的是应考虑采用新的工作模式与商业模式,利用AI技术的优势来增强内容创作的能力。只有在困境中找到适应的方法,才能在未来的数字内容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与AI共同开创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