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正在迅速改变各个行业的面貌,新闻行业也不例外。最近,以AI搜索为核心业务的Perplexity公司提出以345亿美元收购谷歌Chrome浏览器的计划,让行业内外都为之侧目。这一报价不仅高于Perplexity目前的180亿美元的估值,还引发了对其后续行为的高度关注。而在此之前,不少科技公司,如Particle,已纷纷推出基于AI的新闻应用,试图在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这些动态反映出AI技术对新闻行业的深远冲击。
在过去的几年中,特别是疫情后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意识到AI技术在新闻生产和传播中的潜力。包括新华社、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顶尖通讯社都开始引入AI技术来支持新闻内容的生产与分析。从早期主要依赖于简单的信息整合,到实现全流程、多模态的智能化探索,AI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日渐重要。
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也看到了一系列问题的浮现。AI编写的内容往往缺乏深度,且真假难辨。比如,近期网络上曾出现“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监管局回应不交就罚145万”的热议事件。起初看似信息完整、情节生动,然而经过追踪调查,却发现该消息源自于AI洗稿,缺乏 factual basis。这种误导信息不仅污染了公众的阅读内容,也干扰了信息的传播秩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是,某歌手因身体不适而推迟演唱会的消息,结果网上却一度流传其去世的谣言,而该消息源自AI合成的视频,将往年片段拼接而来。这样的现象反映出,AI生成的文本和内容虽然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但却在质量和真实性上存在巨大隐患。
尽管AI在新闻报道的加速生产上具备优势,但粗浅的资讯泛滥与专业深度缺乏之间形成鲜明对比。目前,网络中存在大量假新闻、曲解事实的信息,这些信息虽然并不真实,却往往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形成虚假的公共舆论。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污染严重的环境,AI生成的内容自然难以确保其可靠性。
更为严峻的问题是,现代AI产品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数据整理。它们在对人类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处理上不断升级,不仅能够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甚至可以进行多轮分析和延伸解读,某种程度上趋向价值判断。这样的能力虽然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效率,但也让原本由人类进行的内容把关环节变得模糊,增加了虚假信息流传的风险。
AI技术的全方位介入已成为大势所趋,新闻行业自然不可避免。使用AI时,我们需时刻牢记其本质——始终是工具。如何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实现AI对新闻行业的正向反馈。AI在数据整合方面的强大能力能够有效减少简单重复劳动,从而解放职业记者与编辑的时间,让他们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更具深度与价值的报道当中。
但是,解决AI新闻中“胡说八道”的问题,绝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行业本身。我们需要对哪些信息能够进入AI新闻的语料库、如何进行合规抓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逐步落实。更重要的是,在AI迅速成长的背景下,我们也需加快步伐,建立更为完善的信息监管体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信息传播环境。
AI正在重塑新闻行业的未来,但在这一过程中,行业需要面对的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合理的技术应用与管理手段,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更加真实、透明、专业的新闻生态,推动新闻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