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4日,辽宁省在沈阳召开了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集群专班工作会议,同时进行辽宁省机器人领域实验室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对接。这次会议的重要信息是,辽宁省计划到2027年将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规模提升至1000亿元以上,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据会议透露,截至2025年上半年,辽宁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预计达到308.5亿元,年增幅为7%。此次会议还推出了《辽宁省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未来产业集群发展的整体框架。根据方案,辽宁省将以沈阳和大连为“双核”,实现多地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行业的转型升级。
沈阳将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上大力推进,力争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而大连将专注智能计算生态建设,针对化工、海洋等特定领域开发垂直大模型,以满足行业需求。辽宁省计划培养300家以上规模企业,其中设定5家行业龙头企业和8个产业集群,以此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条。
在会议现场,来自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和沈阳透平机械、大连瀚海智造等企业之间签署了5项合作协议。这些协议涵盖了压缩机智能焊接、水下机器人等前沿技术,标志着学术界与企业界的紧密合作正朝着实质性成果迈进。
辽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群主任刘连庆在会上表示,辽宁省正在积极推动“实验室技术”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通过搭建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等,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来自国内外的专家也在会上发表了关于机器人控制以及仿生拉压体技术等研究方向的前沿成果,进一步丰富了会议的内容。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沈阳市工信局还发布了国家级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的应用场景需求清单,这将为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保障和支持。通过理顺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辽宁省希望实现技术的快速落地与应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在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辽宁省计划建立“1-5-20ms”的低时延算力网络,整合通算、智算和超算的多元化算力资源,同时搭建全栈国产化的软硬件。将构建行业数据集与可信数据空间,依托大连的数据交易机构推进数据流通和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创新驱动的动力。
为了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辽宁省人社厅已经推出了一系列专项措施,旨在保障产业用工需求。他们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开发10万个以上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就业岗位,预计每年培养3000名数字技术工程师,并实施高层次人才的“直评直聘”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这一新兴产业。
会上,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隋青指出,尽管辽宁的机器人产业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和应用场景匮乏等瓶颈问题。未来,辽宁省将加强创新生态建设,支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群的扩容升级,培育更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优化金融资本服务,以推动传统产业的“智改数转网联”进程。
随着《实施方案》的持续推进,辽宁省正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到2027年,辽宁将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垂直大模型、标杆应用场景及融合示范案例,为东北的全面振兴注入强大的“智能动力”。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标志着辽宁省在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的转型升级正稳步展开,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