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AI+制造”实施方案:三年内推动3000家企业智能化转型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计划旨在通过三年的努力,推动3000家制造业企业实现智能化应用,力争在各行各业中打造出10个行业标杆模型和100个示范应用场景,推动制造业整体智能化提升。《方案》的发布显示出上海在推行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决心。

自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后,上海继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应用的新措施。这些举措的核心在于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的多领域布局,期望在语料、模型、和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上海制造”将有望向更高端的“上海智造”转型。

此《方案》的实施将意味着在未来的三年内,上海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产品设计进行全面升级,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合合信息启信慧眼的负责人沈东辉提到,该企业的AI智能决策产品能够借助此政策,实现更快的落地与推广,最终使上海的方案成为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样板间”。

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数据,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今年上半年突破了2700亿元,年增速超过30%。这一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意识到了“AI+制造”所带来的巨大价值。例如,由同济大学的饶卫雄教授开发的AI工业仿真软件,可以在一秒钟内预测复杂机械的性能,相比传统方法大幅缩短了仿真计算时间,从而加快了新型汽车的推出速度。

上海还大力支持包括钢铁、汽车和航空航天等在内的十大重点行业,通过“AI+制造”提升整体行业智能化程度。例如,宝信软件的“钢铁大模型”能够覆盖钢铁行业的18类核心业务,并且在应用于某基地后,单机组就实现了每年增效179万元的成果。这样的案例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传统制造中的成功应用,也为其他行业提供了借鉴。

针对不同的制造业,《方案》明确分类推进,每个行业制定差异化的实施路径。例如,在传统制造业中,上海将重点打造高质量语料库,鼓励人机协同工作;而在新兴制造行业中,鼓励企业开发适应特定场景的小型模型,以提升整体工业模型的协同效率。在智能产品的研发方面,上海也提出了加速AI计算机、智能眼镜和AI手机等终端的迭代升级措施。

在机器人的应用方面,《方案》强调了对电子信息、汽车和装备等行业部署智能机器人的支持,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降本增效。通过推动工业机器人在多个工作环节的应用,上海希望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并借助安全性和可靠性检验的方法来确保产品的合规性。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上海在推动“AI+制造”的多项政策上不断发力。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去年发布的《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也明确了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同样,《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也为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各类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随著政策支持不断加强,上海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截至目前,已有82个AI大模型通过备案,全市建设的5G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提高了AI应用的可行性和效率,甚至还构建了“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协同”的完整闭环体系。各类公共服务的建立,降低了AI模型的使用门槛,使得应用落地加速变得越来越容易。

《方案》的发布将为上海的制造业注入强大的技术动力和市场信心。预计在未来三年内,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技术的推广,上海将成为“AI+制造”领域的重要引领者,进一步推动全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升级。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