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先后出台了诸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纲领性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国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算法的不断突破和计算能力的持续提升,AI技术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4500家,拥有超过190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金融行业素有“半个IT行业”的美誉,金融数字化转型始终走在行业前列。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金融业的应用不断加速。机器学习、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种AI技术,现已在信贷风险控制、客户服务、投资顾问等细分领域得到了深入应用。
近期,DeepSeek技术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A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进程。DeepSeek不仅整合了多模态数据处理和知识图谱构建,还具有开源框架和低算力消耗等优势,使得其在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应用变得更加灵活,并降低了实施AI的门槛。借助DeepSeek,一些银行已经能够优化信贷风险模型,提高监控效能,而证券公司也在智能客服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提升了服务的准确性和客户体验。
AI技术迅速崛起,正在从根本上改变金融行业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方式。AI应用提升了业务处理效率。以贷款审批为例,传统过程往往依赖人工操作,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而应用AI后,相关资料可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自动审核和决策,从而大大提高审批效率。AI技术加速了金融服务模式的转变,从依赖实体网点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模式演进,比如“AI+远程银行”等新型模式逐渐成为主流。AI也在金融风险管理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实时监控并识别潜在风险,提升反洗钱和信用评估的精准度。
尽管AI技术给金融业带来了诸多积极变革,但其应用也面临一系列潜在挑战。数据孤岛效应使得不同行业间的数据难以整合,容易导致模型训练出现偏差,影响金融核心业务的安全性。深度学习模型的“黑箱”性质会使得算法决策过程不透明,增加了技术应用的难度。网络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安全防护机制难以应对新型攻击手段。
在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也需适时跟进。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更多是针对传统业务模式设计,对于AI技术驱动的新兴业务缺乏足够的规制措施。尤其是跨国金融机构,在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标准差异时面临诸多合规挑战。因此,未来需要探讨如何制定更加灵活的监管政策,以提升对AI应用的管理能力。
为了适应AI技术的应用发展,金融行业亟需加强人才培养。调查数据显示,具有复合背景(金融专业知识与AI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缺口超过35%。此现象直接导致许多AI项目停留在技术验证阶段,无法深入业务场景。因此,金融机构在培养人才时应创建开放的学习型组织,鼓励跨部门合作,提升全员的技术敏感性。
在实际操作中,大型金融机构应该致力于推动从“工具赋能”向“价值重构”的转变,这意味着在AI项目中进行全面战略思考,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同时,要避免盲目追求前沿技术,而应结合自身的真实需求进行资源配置。中小金融机构则需聚焦特色化的发展路径,量身定制AI技术的应用场景,提高市场竞争力。
未来,随着AI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数字金融上做好“五篇大文章”,这为数字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需要继续推动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让AI技术成为数字金融发展的“安全引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将深刻改变全球经济和社会结构。我国金融机构应不断深化与AI技术的结合,促进自身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推动金融业务的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未来数字经济的转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