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息,随着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临近,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主场活动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近日在北京召开。这两项活动以人工智能(AI)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对新兴技术与知识产权法制建设之间深度结合的重视。
在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已经成为推动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方面,中国正加快步伐,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这一新兴领域。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活动中指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等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提升知识产权工作效率,加速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全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的活动主题为“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活动从4月20日至26日,期间会集中展示知识产权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支持与促进作用。活动现场还将涵盖人工智能推动知识产权制度革新、提高治理效能的内容,充分体现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之间的互动关系,显示其融合发展的潜力。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信息,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居第11位,位列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在全球科技集群数量上,中国同样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数字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这些数据不仅显示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也展现了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日益增强的担当与作为。
在2016年成立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中,已有八届成功举办。今年的论坛聚焦“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知识产权治理”,引发了广泛关注。论坛的主办方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事处共同致力于探讨知识产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挑战与机遇。与会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助理总干事夏目健一郎表示,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交汇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知识产权在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开发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论坛期间,人工智能行业的代表们积极发声,围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的必要性发出倡议,引起了各方的关注。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全球十大专利持有者中占据了半数以上,足以显示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速度和实力。
当前,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特别是针对新技术和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还将通过专利审查、知识产权评估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系统化与规范化水平。
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已连续举办16年,成为全国性的知识产权文化宣传品牌。本届活动除主论坛外,还设有多个分论坛,涉及领域包括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专利复审与无效制度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AI时代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生态构建等,内容精彩纷呈,充分体现出知识产权在各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和日益重要性。
中国在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融合发展上将继续保持积极探索的态度,全面推动相应政策的实施,通过构建良好的法律环境与市场机制,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助力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升级转型。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市场需求的增长,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在技术进步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