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PP首次召开6G无线接入网会议,近场通信技术成标准化焦点

来源: 小世评选

2023年8月25日至29日,国际通信标准组织3GPP在印度班加罗尔召开了首次6G无线接入网(RAN)工作组会议。这次会议是6G技术进入标准化研究阶段的重要里程碑,吸引了全球各大科技企业共同参与,形成了标准化研究的初步框架。《人民邮电报》报道,本次会议共收到来自17家企业的19篇技术提案,近场通信技术成为会议讨论的主旋律。

在这次会议中,会议的设置包括两个关键议程,分别为“技术方向探索”和“标准细节完善”,这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双轮驱动”的格局。其中的第一个议程聚焦于6G 专题,重点讨论了6G无线接入(6GR)空口的基础设计。与会代表们围绕空口的整体技术框架展开了充分讨论,尤其明确了近场特性将作为评估6G空口性能的核心指标,这标志着近场通信技术在6G设计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会议还涉及到3GPP信道模型的修订,特别是针对7-24GHz频段近场信道模型参数的优化。这一优化工作属于5G NR Rel-19标准中《7-24GHz信道测量与建模》项目的延续,旨在解决现有标准中的一些“模糊点”,为不同企业的技术落地提供更清晰的指引。此次会议通过补充参数定义与校准仿真假设,进一步推进了近场技术的统一研发,为实现6G的目标奠定了科学的标准基础。

在这次会议中,各个参与企业纷纷提出了他们的看法与建议。华为与海思联合提案,专注于频段协议,并对7-24GHz频段的近场信道模型提出了适配需求。这一提案为那些致力于高频段近场通信的企业提供了协议层面的参考。而中兴通讯与盛科则在评估体系上发力,强调近场通信应被视为6G多天线技术的核心方案之一,与6GR的评估深度结合。

终端厂商的代表在会议上则更多关注用户体验的落地。小米提出“细粒度波束管理”的概念,希望通过为近场用户设计专用码本来提升通信效果,同时推动将FR3(第三频段)信道的建模纳入近场特性。vivo也表示,空间非线性效应是提升6G频谱效率的关键,而OPPO进一步指出,FR3应成为6GR新评估场景,重点测试大规模MIMO与近场技术的协同效果。

芯片与设备巨头也在此次会议中积极发声。英伟达建议关注大规模MIMO(mMIMO)的增强,研究近场与远场用户的分布切换机制,以优化信号设计,并适配“距离-角度”的相互依赖性。苹果向与会人员提出的设计思路明确了在7GHz频段进行差异化建模的必要性,其近场MIMO设计需考虑球面波传播,而高通则强调了“场景适配”原则,认为在实际部署中,远场模型仍应作为基线,而近场模型则需根据具体需求启用。

同时,部分企业如联想、LG与夏普也在会议中分享了他们的创新思路。联想提出了模块化XL-MIMO设计,LG则专注于AI和机器学习优化CSI/BM信令开销,以及夏普针对TR 38.901更新后码本设计的探索。这些不同角度的创新思维为近场技术的落地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实施标准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但此次3GPP会议的召开为6G技术的标准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近场通信技术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方向,必将在未来的6G网络架构中扮演关键角色,为实现超高速率、超低时延的目标铺平道路。随着各方的共同努力,未来的6G标准化工作将进一步推动无线通信行业的革新,带来更为便捷和高效的网络体验。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