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25年10月28日表决通过了对《网络安全法》的修订决定,并计划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次修订旨在应对当前日益复杂的网络安全形势,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责任,并加强与其他法律之间的衔接与协调。

自2017年实施以来,我国的《网络安全法》作为首部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的基础法律,在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及保护公民和组织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面临着日益复杂的不确定性和安全威胁,诸如网络攻击、个人信息泄露及关键基础设施的脆弱性等问题频繁出现,现有的法律制度亟需调整和完善。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网信办)于2022年和2025年两次发布征求意见稿,并对多条意见进行了研究与采纳。经过数轮的讨论与审议,此次修订的《网络安全法》不仅涵盖了网络安全工作的新指导原则,还特别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安全与发展。修订草案明确指出,国家将积极支持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研究及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推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完善相关的伦理规范。
王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发言人在发布会上指出,网络安全违法行为有逐渐增多的趋势,且其表现形式日益复杂,因此,需要不断加强法律责任的落实。新修订的法律框架不仅增强了对网络安全的整体治理能力,也更明确地规定了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具体修订法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与标准:增加了对人工智能安全及伦理方面的内容,制定了具体的监测及评估机制,以确保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性,同时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法规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方面也作出了重大完善,比如对非法销售或提供网络关键设备的行为提高了罚款标准,情节严重的可被暂停相关业务、停业整顿,甚至吊销执照。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更有效地维护网络秩序与安全。
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衔接也是此次修订的一个重点。新的法律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进一步细化,与民法典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协调将促使保护机制更加全面与有效。王翔强调,修订的网络安全法将在这些新技术不断普及的背景下,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性,为公民与消费者营造更为安全的信息环境。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此次《网络安全法》的修订,不仅仅是立法体系的完善,更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回应。该法律的通过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在网络安全与人工智能治理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为保障公共安全和促进新兴技术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修订版法律的推行也对企业及社会各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与技术挑战时,企业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技术防御能力,还需加强合规管理,确保在开展相关业务时,严格遵循国家法律要求。
总体而言,这一修订是回应时代发展、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举措,将助力我国构建安全、稳定的网络空间,为数字经济及新兴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支持。未来,随着法律的正式实施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将逐步健全,从而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