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2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对最近国务院发布的《意见》进行了详细解读,强调了推进人工智能与经济融合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意见》围绕六大领域,旨在实现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根据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均属于通用性技术。它们在行业应用中具备快速迭代和强大改造传统业态的能力,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推进生产过程的重新构建和效率的提升。这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将带来信息的连接与扩散,最终实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演进,使其在功能上从面向特定场景和任务,转变为具备更广泛的应用能力。这种技术的普适性提升,意味着当前启动相关行动既是推动新型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以促进数字经济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转型。
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提出
《意见》中强调了三大阶段性目标,务求在重要领域实现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的负责人指出,通过汇聚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聚焦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六大领域,推动实质性的成果和变化,让人工智能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通用引擎”。这种积极的目标设定将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赋能,使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全球合作的新篇章
《意见》的另一大亮点是首次提出了全球合作的理念,强调在开放、包容的态度下,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携手共进,以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安全、有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发改委计划围绕“5个共同”进行具体的实施工作,包括:共同赋能民生和产业发展,共同推动有效、务实的项目落地,组织国际合作论坛和赛事,推动形成广泛的共识,共同建立开源社区,提供共享的适配性技术方案,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共同分享人工智能的红利,并促进技术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各国在智能化进程中的参与感,也能有效促进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注意发展中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的相关负责人指出,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时,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应充分考虑其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同时,需要依据各自行业的特点,专注于解决痛点、难点和堵点,深入挖掘人工智能赋能的深层次需求和高价值场景,从而释放增量效应。
构建一个集中的、可持续的智能经济体系,离不开政策的合理引导和行业间的紧密合作。各级与机构应共同协作,形成合力,为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意见》为促进人工智能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指定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阶段性目标,同时也为我国迈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未来,各部门应积极推动政策的落实,促进技术的普及,提升社会的整体数字素养,以确保这一创新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民生和经济的发展。通过这些系统性的措施,我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全面的智能化转型,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提供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