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科技浪潮中,人工智能(AI)与核聚变的结合被期待为开创能源新时代的重要突破。正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孙玄所言:“AI的终点是能源,而能源的终点是核聚变。”在9月11日的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上,孙教授强调了核聚变作为未来文明的基础科技的重要性,并揭示了这两者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能源消耗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上升。孙玄提到,核聚变正是满足未来这些技术需求的有效解决方案。核聚变是指两个轻核结合成一个重核的过程,能量的释放极具潜力,其中1克的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可达8吨石油的能量,这样的高能量密度使核聚变成为一种前景广阔的能源选择。
面对全球能源需求的激增,对核聚变技术的投资也在逐年上升。孙教授指出,自2020年以来,许多资本开始涌入这一领域,科技巨头如谷歌、OpenAI等也纷纷布局。这标志着核聚变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时刻,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与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可控核聚变技术。
目前,主流的可控核聚变技术主要有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种方向。虽然这两种技术各具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高昂的建设成本和复杂的技术要求。例如,建设一个巨型激光器或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ITER) 等大型设施都需要巨额的资金以及长时间的建设周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磁惯性约束”这一混合路径。这种新思路有潜力降低成本,同时加快建设进度,并提升技术的迭代效率。
但是,要实现这一新技术仍然需要人类在理解物理过程中付出极大的努力。人工智能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孙教授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构想,假设能否创造出一种自我学习的它不依赖于传统的实验数据,而是能够基于物理规则进行自主探索。这样的AI将如同围棋程序AlphaZero一般,通过自我学习与自我设计,开发出全新的聚变堆结构。
在AI技术的助力下,核聚变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快。根据美国聚变工业协会(FIA)发布的2024年报告,全球核聚变公司累计获得投资已达71亿美元,同比增长9亿美元。这一数据的背后,展示了资本市场对这一领域的高度信心。受访的35家公司中,89%的企业认为在2030年代末之前能够实现核聚变并网发电,播放出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强烈信号。
在中国,核聚变技术的进展同样喜人。孙玄指出,中国的聚变研究已经从早期的单一托卡马克聚变,发展到多个研究机构、高校及企业在聚变领域取得的多项突破。随着国内外对可控核聚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核聚变技术有望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格局带来深刻的变革。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核聚变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人类在“碳基智慧”向“硅基智慧”的转转型过程中,AI的进步象征着知识与计算能力的提升,而核聚变的成功则标志着人类在能源利用上进入了新的纪元。若能将两者结合,能够加速我们迈向这一新时代的步伐。
正如孙玄教授所言,“如果人工智能与核聚变能够携手并进,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种时代不仅是能源利用方式的变革,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性跨越。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AI与核聚变共同开启的能源新时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