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加强内容监管与合规机制

来源: 小世评选

自2023年9月1日起,国家网信办等四个部门联合出台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标识办法》)正式实施。《标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监管的重要一步,明确要求所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必须“亮明身份”,这对于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AI生成内容大规模涌入各大内容,给用户的内容消费模式带来了巨大变革。这一方面提升了内容生产的效率和多样性,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却是大量不法行为的滋生,如假新闻、仿冒侵权等。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的张凌寒教授所言,这一新规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AI内容标识制度方面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系统化建立了内容识别与监管的框架。

不少内容创作者与对于《标识办法》的实施反应积极。多家知名,如抖音、腾讯及B站,迅速回应《标识办法》,推出相应的规则和措施。例如抖音在发布的新公告中,推出了AI内容标识功能,帮助内容创作者为生成的AI作品添加相关标识,以便用户能够轻松辨别。这不仅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识别方式,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内容传播的透明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日益广泛,不同的用户群体均能轻松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内容创作。这种现象的普及使得AI生成内容现象层出不穷,比如AI生成的水果切割助眠视频、可爱的儿童形象以及带剧情的小短剧。但是,这一切的便利性同时也伴随着虚假信息传播的隐患。公安部在近期的通报中指出,网络谣言的制造与传播已成为监管的重大挑战,某些机构甚至依赖AI建立起“自动谣言生产线”,造成极大的社会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AI技术的滥用现象,新发布的《标识办法》应运而生。这一办法不仅要求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的双重设定,还明确规定了和创作者的责任。显式标识包括在内容中直接标明是由AI生成的内容;隐式标识则是通过元数据将内容来源与创作信息嵌入文件中,以便追溯。这种双重机制旨在增强内容的可识别性与可追踪性,从而提升用户对于信息的判断力与安全感。

对于AI内容服务提供者和信息传播《标识办法》的实施带来了合规压力,同时也促成了新的发展机遇。合规压力体现在标识、审核与管理的责任上,显著提高了运营的成本;而发展机遇则体现在统一标准的建立与效率的提升。合规的标准化有助于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推动企业走向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同时,张凌寒教授还提到,《标识办法》的实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内容标识制度需不断完善。现有的监管措施只是第一步,未来需要引入更多技术手段,如数字水印、分布式身份标识等来增强标识的可靠性与抗攻击性。监管链条也需通过动态更新与实时反馈机制逐步完善,以有效实现“未标识、不推送”的最终目标。

《标识办法》的正式实施将极大地维护互联网内容生态的健康,提升用户对AI生成内容的信任度与识别能力。未来,随着监管机制的持续完善与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合规环境将进一步改善,有望实现良好市场秩序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在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将成为重点任务,企业与监管机构应携手应对这一崭新的挑战。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