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AI)正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指出,要推动工业各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试生产、生产及运营等环节的应用落地。作为国有电信企业的中国电信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不仅升级其企业战略,从“云改数转”向“云改数转智惠”转型,更着力于推动工业的智能化和绿色转型。
当今,人工智能技术为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随着绿色能源、高效节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我们期望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更大的贡献。中国电信依托其在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5G技术的推动下,中国电信不断提升网络的深度覆盖和性能,为工业企业提供稳定高速、低延迟的网络连接。这些技术不仅为制造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也为企业的智能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例如,中国电信自主研发的“天翼云工业互联网”已接入超过百万台工业设备,打破了信息孤岛,能够实现工业领域的各类定制化解决方案。
借助其云网融合的优势,中国电信构建了全面的“天翼云工业互联网”,通过“5G+工业全光网+天翼云”的组合,提升了工业制造的信息流动效率。中国电信的“息壤”智算整合了62EFLOPS的超级算力,实现了国产大模型的全栈适配,极大地推动了AI技术的进步。
在实际应用中,中国电信发挥其技术支持能力,助力不同地区的工业智能转型。在广西,柳钢集团热轧厂通过中国电信的万兆光网和5G无线技术,不仅支持了超过2000路4K摄像头的数据流回传,还利用AI质检系统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智能监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在重庆,中国电信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50G PON,全光网络构建“万兆工厂”,实现了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Gbps的“零时差”智能制造。这种创新使得质检环节借助8K超高清摄像头与云端AI技术,实现了检测精度提升40%,并使得缺陷识别效率提升了3倍,良品率突破99.8%。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能耗,实现了制造过程的绿色转型。
在港口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电信在浙江宁波舟山港应用了全球首个5.5G超级频率聚变技术,通过一系列的智能化应用,如“港机远控”和“智能理货”,大幅提升了港口的运营效率。此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并推动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助力港口实现数字化转型。
通过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工业生产流程,中国电信在山西的项目中展示了智能化、柔性化和绿色制造的可能性。通过引入AGV小车无人搬运系统,生产效率得到提升,生产中所需的人力成本减少了60%。如此一来,10年前需要30000个工人完成的工作,仅需600人便可完成。
推动工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努力。中国电信积极发挥其在行业中的优势,建立产业合作生态链,与学术界、研究机构及行业领军企业共同进步,促进工业互联网和AI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中国电信通过开展“AI+”行动,整合资源与实力,致力于帮助中小企业降低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并提升竞争力。2024年度报告显示,中国电信已成功推出超过50款行业大模型服务,满足了超过10,000个行业客户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基层治理与政务服务等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随着“AI投资联盟”的成立,中国电信与包括中科大在内的23家单位携手,重点支持AI底层技术的研发与行业应用项目的落地,加速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这样的联合攻关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携手应对工业智能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中国电信在推动工业智能化和绿色转型方面的努力,不仅为中国制造业的转型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不断探索与创新,中国电信正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战略转变,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