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批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批准实施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标志着人工智能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广泛应用,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潜力愈加凸显。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源自人工智能的强大赋能能力。与传统技术相比,人工智能不仅具备自主学习与不断进化的能力,还能全面提高生产效率、激发创新能力、重构产业资源。这一技术的普惠性,使其能在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中得到应用,从而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渗透性和融合性使其能够深入传统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全方位改造与创新,进而催生出新兴产业和未来增长引擎。

面对制造业的转型挑战,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制造业中的短板,助力其锻造新优势。当前,许多制造业仍依赖于人工调度和经验判断,导致效率低下、响应缓慢,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从生产端到供应链,将制造全链条实现智能化。例如,在质量控制和研发设计等环节,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解决传统制造中的痛点问题,推动制造业由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迈向高质量发展。

我国制造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具有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肥沃土壤。从芯片制造到终端应用,完整的产业链为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支撑。同时,巨大的市场需求引导着技术的方向与迭代速度,而丰富的应用场景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实验。这些因素使得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快速演进,形成了以创新带动应用、以应用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仍面临着不少挑战。技术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使得其在工业领域的可行性受到质疑。工业设备的老旧和接口不统一,导致了大量数据孤岛的形成,使得企业在人工智能的综合应用上感到无从下手。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本较高,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涉及到硬件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因为前期投入高而却步。

因此,以应用为导向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在真实的工业场景中测试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性,是弥补技术可行性与实际应用之间鸿沟的关键。通过识别典型场景、明确痛点,企业可以从小切口着手,促进快速验证与迭代,这不仅降低了技术改造的复杂度,也为企业积累了宝贵的高质量数据,为后续的更大范围应用铺平了道路。龙头企业的开放合作与共享,将为产业链的协同转型提供契机,有效降低整体成本。

“人工智能+”行动的实施,旨在发挥出乘数效应,打通数据孤岛,降低行业门槛,破解传统制造中的技术难题。这将推动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攀升,助力国家继续在科技创新与工业转型中把握竞争新优势。

人工智能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其潜力与机遇不容忽视。通过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我国将加速推动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从而为实现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在全球经济复苏与市场变革的背景下,掌握人工智能的主动权,将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加立于不败之地。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