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0日,在全球智慧教育大会(GSE2025)上,一起教育科技正式推出了一项名为“17同学”的创新性AI教育解决方案,并与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启动了“百区千校万师”公益计划。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在于深度推进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高效的支持。
“17同学”作为一款生成式人工智能体,依托大模型架构与深度学习技术,结合真实的教学数据,全面覆盖作业、课堂、教研和评价等教育环节。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深度语义理解和多模态融合等先进技术,实现教育场景的智能升级,帮助教师从“凭感觉”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一种“智能驱动、个性定制和可量化评估”的新模式。
这一解决方案是基于一起教育科技在过去14年的教学实践积累,通过注入数十亿级的行为数据,致力于实现“智慧教·个性学”的理念。无论是作为教师减负的得力助手,还是作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陪伴,“17同学”都在为教育管理者提供数据支持,以助力更加科学的决策,从而推动教育领域的持续进步。
大会上,一起教育科技详细解读了“百区千校万师”公益计划。该计划旨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提供全方位的硬件、软件及内容服务,降低区域和学校的智能化转型门槛。通过这样的全栈支持,计划将推动AI技术在教学、管理和评价等关键环节的深度融合,进而加速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升育人质量。
自2022年国家教育数字化行动纲要发布以来,中国教育系统在作业、课堂和管理等领域取得了积极成果,为2025年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次大会上,以上海闵行区为例,该地区成为全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标杆,通过三年的努力,已实现全学科、全学段的常态化数字应用,覆盖了12万名师生。这一成功经验的核心在于持续有效的数据积累,为AI自动批改、错题归类和学情溯源等功能提供了可能。
随着AI技术的不断成熟,传统的课堂与作业形态也在悄然改变。智慧课堂能够实时捕捉学生的动态表现,更加灵活地生成教学素材,实现教师与AI之间的有效协作。同时,通过分层作业与AI讲解,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成为了现实。在教育管理层面,AI依托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使得教学决策不仅更加透明,还能实现量化、追溯与优化的良性循环。
但在推动教育数字化进程时,数据获取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其复杂程度往往超过了后期AI应用的开发。在实践过程中,一些轻量级的AI工具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局面。例如,“智慧笔”不仅用于作业数据的采集,还能够识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作业的时长异常和参与度低下等,从而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智能作文批改的应用能够大幅度节省教师的时间,并在评语中融入情感激励与价值观的引导,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轻量级AI应用正在成为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抓手。例如,“AI数智校本”可以动态生成符合学校所需的题库,确保贴合教学进度与学生特征。而“周练大考一体机”实现了自动批改与学情溯源的双重功能,帮助教师通过反推的方式,更加精准地识别和解决课堂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这种“从后往前溯因、从前往后迭代”的闭环管理模式,标志着教育管理方式向更加科学与高效的方向转型。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重构。那些善用AI技术的学校与区域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指标,如课堂有效互动率和共性问题讲解率等方法,实现了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成功跳出了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传统教育模式。这样的变革,将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更加多元化的人才。
通过“17同学”AI解决方案的发布,一起教育科技不仅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助力,更展现了其在推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方面的不懈努力。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领域的面貌势必将迎来更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