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算力大会召开:我国算力和存储规模持续增长,智能化进程加速

来源: 小世评选

8月22日至24日,2025中国算力大会在山西大同隆重召开。此次大会汇聚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我国算力与存储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在会议期间,发布的算力行业发展报告引人注目,不仅展现了当前我国算力和存储规模的持续增长,还标志着智能化进程的全面加速。

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已达1085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达到788EFLOPS(FP16)。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在算力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展示出强大的算力基础设施支撑,为未来的各类智能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的加速发展期,算力领域的持续发力以及已有的重大进展,必将推动此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算力结构与技术创新双重推进

在算力发展的进程中,算力结构的优化与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报告指出,智算规模的显著提升使得算力呈现出“智算主导、多元协调发展”的特征。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算力不再单一,而是朝着更加智能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算力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提升算力水平带来了帮助。在人工智能技术与算力技术的深度融合下,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创新为我国算力产业的应用拓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实现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应用场景提供了重要支撑。

存储规模的快速增长

报告同时强调了存储规模的结构性突破。近年来,中国的数据存储总量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存力规模已超过1680EB,与2023年相比,增长幅度接近4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对数据存储的持续需求。

存储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显著,使得我国在面对海量数据时能够高效分配存储资源和优化数据管理,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存储服务,支撑各种创新应用场景的落地。

网络基础设施的强劲支撑

在算力与存储发展的同时,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取得显著成效,网络支撑的算力优势逐渐显现,骨干网络架构和性能经过不断优化,形成了良好的算力支撑环境。重要的是,国家枢纽间的传输时延不超过20ms,集群到周边主要城市的传输时延也控制在5ms以内,区域内算力节点间的时延甚至能降至1ms。这不仅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效率,也为智能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实时性保障。

大模型技术的蓬勃发展

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大模型技术作为新一代智能应用的核心力量,正快速崛起。大会报告指出,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全球已发布的3755个大模型中,我国的数量稳居首位。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大模型研发方面的领先地位,也反映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

大模型技术的持续进化将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推动各类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无论是在制造业、交通运输,还是在医疗健康、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智能化应用的落地都将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发展空间。

展望未来:推动智算应用场景的创新

未来,我国的智算领域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随着算力和存储能力的不断提升,各种应用场景将实现更深层次的变革与创新。这不仅意味着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为我国整体经济转型增强动力。

2025中国算力大会的成功召开,为产业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让各界共同探索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算力、存储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将是实现智能化转型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这些趋势的加速演变,我国的数字经济将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