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的滥用现象日益凸显,给许多领域带来了挑战和困扰。最近,著名运动员及配音演员的声音和形象被恶意利用的案例频频出现,使得人们对AI滥用的现状产生了深刻的担忧。例如,奥运冠军全红婵和王楚钦的声音被克隆,宣传虚假产品,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声誉,也引发了公众对AI伦理和法律问题的关注。
配音演员孙晨铭便是众多受害者之一。他发现,自己的声音被未经授权的自媒体账号通过AI技术复制,生成了商业配音作品。这一现象并不是个例,许多配音从业者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他们的声音成为了AI技术随意复制的“免费素材”,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也让人们对于所谓的“数字版权”产生了质疑。
AI合成技术的滥用,不仅对个体造成伤害,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冲击。技术的进步让传统观念中的“耳听为实,眼见为真”岌岌可危。即使是名人,他们的肖像和声音,在没有法律保护的情况下,也可能被恶意“换脸”或仿制,以达到不当获利的目的。有关专家指出,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名人的社会信任度将会受到极大的消减,甚至涉及更严重的社会道德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新兴问题,监管和立法的必要性愈加显著。尽管近年来已出现了一些针对AI滥用的监管措施,但与AI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这些措施显得捉襟见肘。比如,微信今年披露,在短短一个月内就处理了超过1.2万条利用AI仿冒名人的不当内容,显示出反制AI滥用的紧迫性。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也开始采取行动。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AI换脸、拟声等行为。结果显示,已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行为数万条,但这依然只是冰山一角,持续的监管和立法力度依然必要。
在即将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中,法律将要求所有AI生成的文本、音频、图片和视频等内容都需标注“内容由AI生成”。这一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众的警觉性,减少误导性信息的传播。单靠标识并不足以根治AI滥用问题,完全的监管体系和处罚机制仍需加快构建。
在专家看来,AI的潜在风险不仅体现在图像和声音的合成领域,文字生成的谣言也是一大隐患。利用AI软件生成虚假新闻已经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的工具,江西南昌就曾破获一起利用AI造谣的案件,涉及上千篇伪造的新闻。传统的舆情监管手段在此面前显得无力,亟需引入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对抗。
未来,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民AI时代”,AI技术的普及使得生成合成内容的门槛大幅降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和几款软件制作出看似真实的内容。这一变化固然促进了信息传播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建立健全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框架,以适应这一新兴科技的广泛应用,是当务之急。
中国政法大学的张凌寒教授提到,面对AI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设定一个稳定的监管目标,以减少因AI滥用造成的社会问题,并确保公众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惩戒机制的完善与公众教育的同时进行,可能有效地减轻AI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AI滥用现象的加剧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为AI发展设定边界,通过有效的监管和立法来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已成为社会各界共识。我们有必要推动相关法律的出台,只有在科技与伦理、法律之间找到平衡,才能使AI技术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不造成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