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基层医疗提效,但责任界定与风险监管成挑战

来源: 小世评选

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已深入渗透至医疗行业的各个诊疗环节,特别是在基层医疗领域,它为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智能导诊、问诊和风险预警等功能,AI正在逐步改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就医体验。这一新兴技术的应用也伴随着一系列责任界定与风险监管的挑战,这些问题亟须得到解决,以便推动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近日,浙江工商大学的“智医赋能·慧泽千乡”实践队来到磐安县人民医院,实地考察该院在基层医疗中应用人工智能的实际情况,强调其面临的困难,并希望通过此行经验,为进一步推动AI技术渗透到基层医疗服务中提供借鉴。

在磐安县人民医院,实践队与医院管理层进行了深入交流。医院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大力应用AI技术,涵盖了多种应用场景,包括智能导诊系统、智能问诊和风险预警功能,为患者提供高效的就医服务和及时的医疗保障。在“浙里智医”项目的引导下,该院引进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判断能力,与四川省卫健委牵头的“安诊儿”项目形成互补,显著改善了县域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虽然 AI 技术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效率方面显示出极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却面临着责任主体不明确的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尚未对AI辅助诊断所涉及的责任进行清晰界定。即便医生在决策过程中最终仍需独立作出判断,AI系统的输出结果常被依赖使用。这造成了多头责任推诿的风险,给医疗工作带来了不确定性,也成为基层医疗机构推广AI技术的重大障碍。

随着智能医疗技术的普及,磐安县人民医院在影像诊断中引入了AI辅助影像诊断系统,可以自动识别肺结节、肋骨骨折等常见病症,显著提高了阅片的效率,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压力。通过AI技术的引入,医院能够更好地规范化和精确化诊疗过程,然而部分医生因为长期依赖AI系统,逐渐形成技术依赖,独立判读能力有所下降,如果缺乏必要的人为复核,可能会导致误诊。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同AI模型对同一影像的判断结果可能会有所偏差,这迫使医生消耗额外的精力进行交叉验证,增加了一定的工作负担。

这次实践经历让队员们更加深刻体会到,虽然AI为基层医疗注入了活力,并显著提升了服务质量,但在此过程中,如何合理界定责任主体,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管机制,成为医疗AI在基层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点。未来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及时跟上,明确医疗AI的责任划分,防止技术依赖带来的潜在风险。

在这方面,建议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机构,来专门对医疗AI的应用进行持续监管,确保其在合规的框架内运行。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提高他们对AI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引导医生合理利用AI的辅助作用,保持独立判断能力,从而在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保障患者安全,维护医疗质量。

人工智能在基层医疗的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但其发展过程中的责任界定与风险监管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通过技术与制度的双重保障,才能确保AI系统在基层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惠及广大乡村百姓的目标,推动医疗服务的全面提升。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