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结合成为产业转型的重要趋势。推进“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培育工业智能体,已经成为各级和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期,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通过发展工业智能体促进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产业智能化进程。
根据《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官方提出了提升工业模型基础能力、突破工业智能前沿技术等多项部署,标志着地方在“人工智能+制造”领域的积极探索。同时,国家部委也相继召开会议,明确了推动“人工智能+制造”的工作重点,强调要深化工业互联网应用,培育一批工业智能体,确保相关措施落到实处。
工业智能体,作为“人工智能+制造”实施的重要载体,正在成为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工具。赛迪顾问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的常务副总经理邹德宝指出,工业智能体是一个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多元化和协同化的工业系统。其特点在于具有高自主性和智能决策能力,能够在网络化环境下实现多智能体协同,完成复杂的工业任务。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丰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工业智能体在生产流程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钢铁生产中,百度利用人工智能将传统的“经验炼钢”转变为更加高效的“AI炼钢”。通过对工人经验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智能体可以提供加料的建议和具体量化,显著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在纺织行业,中国电信推出的“星辰纺织智能体”能够在针织生产的过程中实时监测并快速纠错,将生产效率提升20%。这类应用不仅展示了工业智能体的强大功能,也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借鉴。
在船舶设计领域,联通也积极部署相关智能体,通过构建“规范问答、翻模设计、软件系统设计”三大智能体,提升设计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尤其在生产设计阶段,翻模设计智能体能够自动识别图元结构,辅助实现从2D到3D的转换,有效压缩了建模周期。
尽管工业智能体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技术创新、数据建设和应用推广等方面依然面临挑战。一方面,技术方面的突破至关重要,具身智能、边缘计算、仿真等新技术的发展将提升智能体的自主决策能力。另一方面,数据的融通和共享也是工业智能体成功落地的关键。需要实现不同系统和层级之间的数据互通,以便企业能高效处理和利用这些数据。
外部支持也显得尤为重要。在鼓励企业研发推广面向典型场景的工业智能体过程中,能够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同时,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根据银泰证券的分析,未来随着工业智能体技术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将加大在“工业+AI”领域的投资,预计到2028年,中国工业企业在AI领域的支出将达到900亿元。这预示着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引擎。
“人工智能+制造”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叠加,更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通过加快工业智能体的培育与应用,企业可以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与响应能力。实现全链路的智能化,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降本增效,为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各方的共同努力将为迎接工业智能化的新时代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