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广州黄埔区在PCI·未来社区举行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新闻发布会,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发布了一系列专项产业政策。这次活动是广州市黄埔区和广州开发区共同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直通车园区行”系列活动的首次尝试,旨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零距离、一站式的政策咨询和服务。
此次发布会上,涉及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四大产业领域的近40条政策引起了与会企业的热烈讨论和积极反响。其中,政策的最大亮点是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以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激发市场潜力。
发布会现场,来自黄埔区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设立了咨询专区,从人才引进到知识产权保护,从高企申报到商事登记,涵盖了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局长李永伟强调:“我们希望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改革服务理念,将政务窗口直接送到企业身边,方便企业更好地获得支持。”
黄埔区作为广东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自2016年以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累计推出超过700项改革措施,涵盖多个方面,旨在为各类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在此次政策发布中,李剑锋等官员表示,黄埔区将继续巩固其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优势,致力于抢占未来制高点。
据黄埔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邓旭介绍,该区的产业基础相当扎实。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预计2024年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汇聚了华星光电、视源等众多领先企业。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黄埔区已集聚219家重点企业,产业规模超500亿元。发布会上,邓旭提到,针对企业的算力投入,黄埔区将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补助,并发放最高1000万元的“算力券”,这为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少企业代表在现场分享了他们对政策的期望与看法。广东数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欧红君表示,从政策所提供的“算力券”中,公司预计可以节省15%的算力成本。江苏问石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于政也对此表示赞赏,认为算力支持对公司AI产品的落地和训练至关重要,黄埔区是他们开拓新市场的理想选择。
为了促进产业生态建设,黄埔区还提出,通过“算力”和“场景”支持,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各种开源项目,破解“不敢用、不会用”的难题,降低人工智能的开发门槛,推动技术价值向产业价值的转化。同时,该区还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的长短板打造,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高获得1000万元的资助,催生更多创新成果。
人才能否得到有效引进也是企业倍感关切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广州开发区 黄埔区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将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大产教融合力度,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助力各类企业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营商环境的优化自然也需要与时俱进。黄埔区在理念和服务上做了颇多创新,例如推行“免申即享”的政策兑现模式,极大地简化了服务流程,使企业更易于获得政策支持。
此次发布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黄埔区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打下了基础。李永伟道:“通过深入园区、贴近企业,我们将继续努力,定期开展政策宣讲与咨询服务,确保政策的落地与实施,全力为企业创造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
展望未来,黄埔区将继续围绕企业需求,加强政务服务,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更多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助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