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宇树机器人在科技圈中一度声名显赫,成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春节的临近,一些商家发现了宇树机器人潜在的商业机会,开始以每天1.5万元的高价租赁其产品。短短几周内,租赁订单翻倍增长,甚至有商家在一周内实现了“回本”,在短短半个月内赚取了20万元的丰厚利润。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3月份的到来,市场突然转冷,宇树机器人的租赁订单急剧下滑,创业者们曾经高昂的期待与热情也逐渐被现实泼了一盆凉水。
一位租赁商向媒体透露,他在3月份订购了一台宇树G1,但在发布广告后,却没有接到多少询问,整个3至4月期间,仅成交了三四单。曾经热闹非凡的租赁市场变得门可罗雀,工作人员感慨万千,仿佛见证了一场迅速崛起又迅速落幕的商业传奇。
随着热度的消退,社交媒体上关于宇树机器人的负面评价开始大量涌现。在B站,小红书等上,许多用户开始上传“翻车视频”,展示了机器人失控撞墙、电池续航减弱,以及售后服务反应迟缓等问题。“翻车视频”不仅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更成为用户对宇树机器人的质疑声浪中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体验。曾经备受推崇的“科技新贵”宇树,似乎正面临一场值得深思的公关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B站UP主黑猫测评发布了一条针对宇树G1的评测视频,详细对比了官方宣传与用户实际体验之间的差距。视频中显示,宇树G1机器人在平坦地面行走尚可,但在斜坡或复杂地形上的表现令人失望,甚至无法自主上下楼梯。这种情况与之前宇树发布的宣传视频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对其科技实力产生质疑。
小红书上的博主大大小小则发帖称,自己刚刚激活的四足机器人便在两小时后出现电机故障,只得把其送回进行维修。类似的案例层出不穷,许多用户纷纷吐槽宇树的售后服务不力,修理周期漫长。
4月中旬,北京亦庄举办的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宇树机器人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引起热议的并非比赛的结果,而是一段记录机器人“翻车”的短视频。画面中,宇树G1刚一出发便“瘫倒”在了起点线的情景,令在场观众和网友感到啼笑皆非。这与宇树先前发布的精彩演示形成了鲜明对比,网友们戏谑道:“官方视频中的G1是‘特种兵’,而马拉松现场的G1却成了‘瘫痪病人’。”
面对来自网络的声音,宇树科技迅速发出声明,称参与马拉松的是跳转至第三方科技公司自行采购的宇树机器人,并不代表公司直接参与。不过这一解释并未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很多消费者对机器人的功能与质量表示失望与不满,认为其存在“过度宣传”的嫌疑。
除了产品质量问题,宇树机器人还面临了安全隐患投诉。5月8日第一财经的报道指出,多名博主质疑宇树Go1机器人存在后门漏洞,可能导致用户设备控制权被非法盗取,同时其视频流也可能面临被非法访问的风险。宇树科技随即展开调查,并确认这一安全漏洞的确存在,黑客可能通过进入第三方云隧道服务取得高级权限,进而控制设备并访问用户隐私,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这起漏洞事件的曝光,引起行业内外对宇树机器人安全性的广泛关注。先前,网络上已有技术分析质疑其网络连接的安全性,许多博主指出可能存在遭受恶意接入的隐患,并披露了异常的数据流传输路径,甚至有技术人员模拟攻击演示了如何侵入机器人控制系统。
在诸多危机中,宇树科技在声明中强调,相关的安全密钥和服务均由第三方云隧道服务商提供,公司已于2025年3月24日更换管理密钥,并于3月29日彻底关闭该服务,表示Go1系列产品的安全隐患已经消除。
根据摩根士丹利最新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合计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5900万台。在行业繁荣的表象之下,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能力的不足问题显露。
业内人士指出,人形机器人目前依然处于早期开发阶段,科技创新要想达到规模化应用,必须与实际业务场景紧密结合,单纯依靠技术进步无法促进整个产业的成长。市场亟需更多懂得行业场景与流程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以推动技术的真正落地。
面对宇树科技的挑战与机遇,唯有坚持“长期主义”的发展理念,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寻觅一条出路。在未来的发展中,宇树机器人如何提升其产品质量、扩展售后服务保障及加强技术安全,仍然是其实现再度飞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