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 成立17个研究中心推动跨学科融合

来源: 小世评选

南都讯 5月6日,中山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大会上举行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揭牌仪式,并宣布设立17个研究中心。这一新设立的研究院旨在整合中山大学各个学院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内的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战略支持。

据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洪波介绍,这些研究中心将围绕人工智能的“主体、基础、应用”三个核心层面,整合所需的各类多学科资源,为国家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优势服务。研究院将重点关注多模态世界大模型、低功耗类脑芯片、无人系统和低空经济等关键领域,构建涵盖生产、学术和应用于一体的完整生态系统。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下设的17个研究中心涉及文、理、医、工等多个学科交叉领域。其中包括高性能智能化科学工程计算、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智能计算芯片与系统、类脑感知器件、智能软件、多智能体大模型及具身智能、群体智能、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前计算机学院院长钱德沛被任命为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彰显了研究院的学术权威性。

校长高松在会上表示,中山大学将继续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研究,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和基础软件等关键领域,以构建自主可控、协同运行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同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科研范式的变革,助力各领域科技创新的突破。

会上,还发布了《中山大学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工作方案》,该方案鄙涵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行政治理三个方面,共有15项工作任务。为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能力与人才发展,中山大学将整合全校的算力资源,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领头羊”,中山大学有责任在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中,更加制度化地进行系统规划,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攻关方面,必须将应用导向放在首位,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自2020年6月成立以来,已完成了多项前期建设,并将在2024年12月进一步扩展研究方向及实体化运营,现已配置了近4万平方米的科研场地,建立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实验。

学校还计划在2025年本科招生中新增4个“人工智能/计算机+”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同时针对在校学生推出9个相关的微专业,深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这一系列举措,响应了教育部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号召,充分发挥中山大学在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以加速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智能医学领域,中山大学近年来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例如,在2016年成立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中心后,该中心的理念是将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运用到医疗实践中,助力临床应用与基层服务。附属第三医院通过新型“云、路、湖”的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打通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提升医疗效率。

中山眼科中心则开设了全球首个人工智能门诊,并与华为合作研发眼科大模型ChatZOC,为患者提供智能化的就诊建议,从而推动医疗服务更普惠化。肿瘤防治中心率先引入先进模型,通过智能解析患者数据来提供个性化辅助,助力更有效的临床决策。

中山大学以学科交叉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深度融合的努力,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背景下的科研前瞻性和实用性。高松校长强调,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挥综合性研究型高校在学科交叉方面的优势,推动智能医学的发展,从而服务地方和国家的健康需求。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成立与其后续的一系列举措,将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搭建,为应对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