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AI)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终端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自2023年以来,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类智能终端迎来了一波新的AI革命,成为刺激市场更新迭代的重要动力。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产品的功能升级上,更是重新定义了用户与设备的交互方式。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2025年的测试结果,各大手机厂商相继将AI能力深度整合于系统层面,相较于2024年,智能终端的AI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这标志着,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变后,AI技术在智能终端的应用已全面覆盖感知、决策与交互等多个方面,进而重塑了智能终端的形态。
当前,全球AI终端产业的竞争已进入关键阶段。2025年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列为国家战略,着力加快AI手机、AI PC、智能网联汽车等产品的落地。同时,在国际技术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产业链的自主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终端工作组的成立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这一工作组结合、产业、学术及研究资源,旨在创建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的空间。同时,该工作组也发挥着政策与产业沟通的桥梁作用,致力于标准制定、产业共识的凝聚,以及支持政策的有效推广与实施。
在最近召开的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研讨会暨工作组第一次全体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强调了人工智能终端在AI技术应用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加快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充分发挥我国在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还将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熊副部长呼吁加强部门联动以及产业协同,以工作组为纽带,统筹开展技术创新、标准研究、应用推广、生态建设等工作。
大模型带来的技术革新正在全面推动智能终端产业的生态重构。当前的核心价值正朝着“操作系统+芯片+大模型+智能体”等方向扩展,推动整个产业格局的调整。个人智能体的技术能力正在持续升级,朝着L3级别迈进,个人超级智能体的出现为工程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此活动上,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消费终端事业部总经理李伟昌作为首批成员单位的代表指出,AI终端的进化将重新定义人机交互逻辑。而混合式AI技术的普及和落地将成为这一进化的关键。他认为,AI终端变革背后有三次重大跃迁:从判别式AI的识别能力,到生成式AI的内容创造,再到今日智能体AI的自主行动。李伟昌进一步强调,当前智能体AI的发展正在重构人机交互的方式,使得以多模态大模型为基础的智能体不仅能感知环境、理解复杂意图,还能独立执行任务并持续反思,从而实现能力的不断进化。
联想自2017年开始便致力于终端与AI技术的融合创新,2024年也开始实施“一体多端”的战略。目前,联想在全终端融合感知、多模态意图理解及端云协同推理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构建出更为系统的“感知-决策-进化”智能框架。李伟昌表示,预计未来三年内,AI PC将在全球PC市场中占据80%的份额,智能体技术还将推广至汽车和可穿戴设备等其他终端,形成个人智能双胞胎的显性载体。
尽管大模型推动着智能终端的革新,产业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会上指出,AI终端的创新面临不少难题,包括端侧算力瓶颈和自主可控芯片的压力等。在AI终端运行过程中,收集的用户数据需在有效利用和保护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确保不泄露用户数据。
李伟昌对此表示,技术突破不过是起点,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每一个人都能受益于AI终端的服务。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智能终端的变革之路必将带来更多创新与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智能终端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