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拔最高风光储互补项目首批风机成功并网发电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青海公司宣布,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互补项目的首批风力发电机组已成功并入110千伏升压站,标志着这一中国在建海拔最高、容量最大的风光储互补项目正式迈出了关键性一步。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先进的技术,备受瞩目。

大柴旦项目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行委锡铁山镇,海拔约3000米,周围自然环境优美,风力资源丰富,具有非常理想的风电开发条件。该项目的建设采用了风光同场的模式,即将风能和太阳能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这种技术能够高效整合风能与光能发电,充分利用昼夜和季节变化的资源。因此,大柴旦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其他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此次首批投产的30万千瓦风电工程共布设48台单机容量达6.25兆瓦的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这些机组的风轮直径达200米,单套机组重达669吨,展现了现代风电技术的强大实力。风机的高效能和稳定性将大大提升项目的发电效率。

大柴旦项目总投资约32亿元人民币,总装机容量为100万千瓦,其中包括30万千瓦的风电工程和70万千瓦的光伏工程。70万千瓦的光伏工程预计在2024年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这将使整个项目成为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根据相关资料,该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将超过2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70万吨,每年将可减少约193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对抗气候变化、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发电过程当中,风电和光伏发电的紧密结合,能够在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互补,避免了传统单一能源形式所面临的波动风险。这种"风光储"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电网的稳定性,也为全国进一步推广可再生能源提供了有效案例。

除了技术和模式上的创新,项目的建设过程也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青海省作为我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地,如何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大柴旦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生态的影响,通过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进行合理管理和重新利用,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共赢。

大柴旦100万千瓦风光储互补项目的成功并网,不仅是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更是青海省在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作为全国第二批大基地项目之一,它的成功落地,赋予了青海省在全国新能源产业中的战略地位。

未来,青海公司还将在大柴旦项目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和实施更多的风光储一体化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进一步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多元化布局,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作为国内海拔最高的风光储互补项目,大柴旦的前景备受期待。通过推进898.28兆瓦的风电与光伏发电设施,将会为青海省及周边地区的电力供应、区域间电力调度和国网的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支持。项目的成功运行,将为中国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