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研发超薄电子“皮肤”技术 或助力新型可穿戴设备与夜视系统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颠覆性的超薄电子“皮肤”技术,厚度仅为10纳米的热电薄膜在多个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这一技术的突破预计将为可穿戴设备、柔性电子以及红外成像装置等新型电子产品的发展铺平道路。

超薄电子“皮肤”的创新

超薄电子“皮肤”技术的核心在于其采用的特殊热释电材料——PMN-PT。该材料的独特之处在于可以直接在单晶基底上生长并轻松剥离,无需额外的中间层。这一过程得益于铅原子在材料内部的有序排列,为材料提供了良好的电子亲和力,同时阻止了载流子与其他材料的连接,使得超薄薄膜能够在不受损的情况下进行剥离。

该技术的具体应用展示了其对远红外光谱中的热量和辐射的高度敏感性,这意味着在温度变化的微小影响下,电子“皮肤”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研究团队以此技术制作出了一种包含100个超薄热敏像素的阵列,每个像素面积约为60平方微米。这些像素对热辐射的敏感性甚至超过了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夜视设备的性能。

应用场景广泛

凭借其卓越的性能,超薄热释电薄膜的潜在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在可穿戴设备领域,消费者期待能够获得更轻便的产品,传统的电子元件往往过于笨重。超薄电子“皮肤”能够集成于智能手表、健康监测设备等穿戴产品中,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温度监测、运动状态分析和环境感知等多重功能。

超薄电子“皮肤”在夜视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同样引人注目。在恶劣天气条件下,如雾天或雨天,传统的视觉系统常常难以提供明确的视野。MIT的研究表明,这种新型热敏材料能够有效增强夜视设备的性能,提升自动驾驶汽车在低度条件下的环境感知能力,帮助其更准确地识别周围的物体,确保安全行车。

其在环境监测方面的潜力不容小觑。研发团队指出,该技术可作为气体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检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变化,保障公众健康。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这种新型传感器将能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技术的未来发展

尽管超薄电子“皮肤”技术带来了诸多可能,但研究团队对其未来发展的展望并不仅限于当前的应用领域。他们计划将该技术扩展到更多类型的超薄、高性能半导体材料的制造。通过与其他先进材料相结合,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功能,或将开启全新的研究方向。

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引起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这项突破性技术不仅为电子元件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可穿戴设备与自动驾驶系统的演变增添了动力。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商业化,这项超薄电子“皮肤”技术有望迅速进入市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潮流。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