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张立华:推动科研创新,助力中国科技发展

来源: 小世评选

在中国科技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归侨张立华的故事堪称一段励志的篇章。他从清华大学的校友迈向国际,深耕于科技前沿,再回国投身于科研创新与技术落地,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密切相连的壮丽画卷。作为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副院长和特聘教授,张立华近日被评选为“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他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分享了他在科研领域的探索与成就。

人生轨迹:从清华学子到科技先锋

张立华的求学之路始于清华大学,200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随即前往海外继续研究生学业。在国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中国与国际前沿科技的距离。“当我在清华时,认为自己的技术已足够先进,然而一踏入国际科技领域,却发现技术层级和应用场景的差异之大令我震惊。”他回忆说,这种现实的冲击激发了他归国发展的热情。

在国际知名科技企业任职时,张立华专注于物理仿真和异构计算技术的研究。在这个阶段,他深刻感受到国内对此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在一次清华大学的学术交流会上,他惊讶地发现,只有两三名与会者对异构计算技术有所了解。这样的认知加深了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责任感,促使他在2011年放弃优越的海外生活,选择返回祖国。

开启新旅程:回国后的科研创新

归国后的张立华,在北京和长春创业,专注于异构计算与人工智能的技术研发与转化。在2017年,他受邀参与复旦大学的新工科建设,积极推动智能机器人和元宇宙相关研究所的成立,参与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主持与建设。其中,他负责的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标志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

在多年的科研实践中,张立华带领团队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例如,他们自主研发的足式机器人“Solo9”,凭借其独特的腰部旋转机构,不仅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还成功增强了其稳定性。他与团队在智能前沿理论“机器直觉”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设立了具身智能的架构与算法,实现了经验层直觉智能的提炼。

跨领域的战略探索:融合与创新

张立华始终坚持多学科交叉创新的科研理念,注重人工智能与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深入融合。他认为,成为一名交叉领域的战略科学家是其终身追求的目标。他在日常教学与科研中,鼓励学生们关注科研的实际价值,强调“不要发表无价值的论文,要坚持做有价值的科研”。

对于上海的科研环境,张立华感慨颇深:“上海的新兴产业政策具有连续性与前瞻性。”从元宇宙的早期布局到人工智能专项扶持,上海精准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为科研与产业的融合提供了优质的土壤。这样的环境既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也加快了技术的落地应用。

理想与未来:科技创新的实践者

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张立华不仅追求国际前沿技术的突破,更注重研发成果的实际应用。他在上海创办的智能科技公司,以新一代通用物理仿真引擎为核心,研发全球领先的物理智能技术与产品。这一切不仅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也为推动中国科技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张立华荣获“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的荣誉,既是对他八年来在沪奋斗的肯定,也是新的起点。他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物理引擎技术为核心,加强具身智能、工业仿真与数字医学等领域的自主生态构建,助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

张立华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故事,更是新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缩影。他用自身的奋斗历程诠释了归侨在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到创新与发展的伟大事业中。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