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广泛应用,深圳市在这一领域的产业发展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期宣布,我国在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目前已发布30项国家标准,并正在制定84项新标准。这一切的发展标志着深圳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引领作用日益显著。

政策引领:助推标准与产业互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7000亿元大关,并且这一行业将保持超过20%的增速。在这样的背景下,标准化作为促进技术应用和生态建设的核心基础设施,其战略重要性愈发明显。
具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深圳主导或参与制定的国家人工智能标准竟达6项,而全市累计发布的人工智能相关地方标准已达到32项,并在2024年创下了年度发布引领性地方标准202项的历史新高。这些数字充分彰显了深圳在标准化领域的成就与深厚积淀。深圳参与研制的国内标准累计达7464项,国际标准则达3379项,为全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圳标准化成就的获得,离不开前瞻性的政策引导。2022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首次通过立法明确了建立和完善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的要求。2024年,深圳启动了包括新产业标准体系领航、标准国际化跃升在内的多项工程,从根本上为人工智能标准的创新与落地提供了系统性支撑。深圳市近期发布的《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推动标准建设的具体路径和举措。
进入2023年,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的高速成长更是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提出,到2026年,深圳的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届时将聚集至少10家现象级企业。这一目标为标准化的推广和产业的进一步扩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发展空间。
企业创新:推动标准化实践
深圳的人工智能企业不仅在技术应用方面走在前沿,更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荣耀公司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2024年)》成为业界首个覆盖智能等级划分的标准化成果,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5月,IEEE智慧终端标准委员会在深圳召开了关于AI终端与低空经济的标准化创新研讨会,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在生态构建方面,深圳的企业也展现出了高度的创新能力。例如,十方融海自主研发的“小智AI”多模态交互系统,吸引了全球超过6万名开发者参与,其中接入的硬件设备已近50万台,涉及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多个领域。这种“技术+标准+场景”融合的模式,正是深圳创新特色的具体体现。
同样,专注于特定领域的暗壳科技,其AIGC产品“暗壳AI”被纳入深圳市福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的核心成员,成为入驻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展厅的唯一AI产品,展示了深圳在细分领域标准实践中的探索和成就。
专家指出,标准化是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标准体系的系统布局,反映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瞻思维。深圳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创新—标准输出—产业升级”的闭环机制,不仅为国家层面贡献了“深圳智慧”,还形成了一个标准与产业互促共进的良性示范。
展望未来,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和有序的发展环境。深圳先锋城市,其在标准化实践中的探索将持续为培育新型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政策和企业双重推动下,深圳的人工智能产业将继续谱写新的篇章,力争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