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布“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推动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为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该措施不仅是对传统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回应,也为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根据《实施意见》,到2027年,预计能源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体系将初步构建,算力与电力的协同发展将获得实质性推动。

《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目标和任务,包括到2027年在电网、发电、煤炭及油气等行业推动五个以上专业大模型的实际应用。这一战略将引导各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自身效率与精确度,挖掘出可复制、易推广的示范项目。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策特别强调了对于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研发需求。在能源行业内,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关键力量,同时《实施意见》还建议建立涵盖百项技术标准的体系,为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提供规范和保证。

在具体的实施路径上,《实施意见》明确了多项关键任务,这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电网的建设、人工智能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以及数据和算力的优化管理等。例如,在智能电网方面,政策倡导利用人工智能开展电力供需预测、电网智能诊断等多项智能化的服务,不仅能提升电网运行的效率,还能确保安全性。通过智能化手段,电力系统的效率将显著提高,更好地应对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

在新能源领域,针对风电与光伏等资源的间歇性,《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强高精度功率预测的需求,推动人工智能在电力市场和智慧运营中的应用。政策提到应建立一体化的新能源智能生产模式,这包括气象预测与功率预测的结合,使得电力供应在复杂场景中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实施意见》的实施将需要各类社会资本的参与。为了确保政策落地,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科技项目实施,推动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广泛合作,构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能源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国家财政资金也将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通过重大科研专项的设立为项目提供经济支持。

针对数据的安全和共享,《实施意见》强调了高质量数据集的重要性。未来,能源领域将发展一整套数据标注与智能分析机制,以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安全性。提高算力的支撑能力同样是推动政策实施的重要任务,需进一步整合多元化的算力资源,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坚实基础。

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政策设想到2030年,力求使中国在能源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不断完善算力与电力的协同机制,形成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将有效推动能源的智能化转型。政策也期望在理论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强化人工智能在电力智能调控、新能源智能预测中的应用。

《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在推动能源行业智能化转型这一重大课题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政策将通过层层推进、全面实施,加快我国能源领域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不仅为能源的高效利用开辟新的思路,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未来,随着政策的深入执行和具体项目的落地实施,预计将迎来人工智能与能源行业全面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推动我国在全球能源智能化革命中的领先地位。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