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未来:打破“缸中之脑”困境的智能体崛起

来源: 小世评选

在1981年,美国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于其著作《理性、真理与历史》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深意的假说——“缸中之脑”。这一假说大致讲述了一个人被放置在一个充满营养液的缸中,五官的所有体验均源自这缸中传输到大脑的神经信号。针对这一理念,我们可以引申出什么是现实,什么是虚幻,甚至探讨人类的意识和存在。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AI)领域的进步,缸中之脑的假说被带入了一个新的视角。过去,如同《楚门的世界》中的楚门,如果一切都是在缸中虚幻的掩饰下进行,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究竟存在与否?而身为缸中之脑的我们,又该如何挣脱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在几个显著的事件中展现了其巨大的潜力,尤其是ChatGPT的出现,令大众回眸并重新思考自己的科技应用体验。虽说这一技术的初次引发了人们的兴趣,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许多使用者发现AI似乎面临着心智和行动上的局限。我们发现,在那些基本上只能够通过交谈进行互动的可能真的如同被关在“缸中”的大脑,难以突破界限。

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未止于“聊天机器人”。我们亟需打破这一宁静而令人沮丧的缸,迎接新的智能体(Agent)的崛起。智能体这一概念由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的马文·明斯基在1985年首次提出,通常指拥有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的自主体。在现代技术的支持下,智能体不仅限于软件,还可能是硬件或某种系统,这些智能体具备自主学习、适应环境和相互交互的能力。

智能体的精髓在于,它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与环境不断协调、学习并进化。具体举例这就像是将大模型(大脑)与智能体(躯干)结合在一起,其中AI的任务不仅仅是提供对话,而是能够利用其直接输出可执行的代码,操控计算资源,甚至在更广的空间内做出决策。

2025年初,一个名为Manus的智能体在全球引起轰动。它所展现出的能力是将简单的提示转换为一份详实的人工智能教育PPT,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便高效完成了一整套设计。这样的展示并不是孤例,越来越多的智能体正在突破缸的束缚,尝试实现更复杂的愿望和目标。现实中我们看到,诸如此类的智能体横空出世,为人类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

即使石头拾到手,如何真正破缸的“司马光”又是何人呢?在这方面,游戏行业似乎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实验场。尤其是在2024年夏,巨人网络推出的《太空杀》手游中融入了AI智能体的新玩法,为玩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戏体验——通过多智能体的相互作用,创建了“真人玩家 vs AI智能体 vs 真人玩家”的全新竞技方式。这一模式不仅赋予了玩家操控AI的能力,同时也展现了AI逐步解放的潜力。

不过,目前的科技进展仍旧给人以重重遗憾。尽管AI智能体已能通过自我学习与适应进行多种任务,但它们往往在与人类相处时显得略显“冰冷”。此中缺少的,正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和个性。我们的精神世界仍需要不断的互动和共鸣,才能塑造出更为丰富和有趣的体验。因此,在冲破“缸中之脑”限制的过程中,我们同样期待AI的进一步进化,能够更好地理解、感受并响应人类的情感需求。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正蕴藏着一个崭新的可能性。虽然还需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与创新,最终会迎来一次真正的人机协作,实现智慧的升华。让智能体不仅仅在技术上突破,而在精神与情感的层面上也能与我们并肩作战,共同描绘出一个崭新的美好未来。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