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面对全球人工智能(AI)战略竞争的双重变局,中国如何借助AI技术实现经济突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复杂的内外环境交替变化之中,AI的崛起为解锁新的增长潜力提供了契机。

一、国际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全球化进程显著放缓,逆全球化思潮日益抬头,地缘政治风险的加剧导致全球供应链面临压力,贸易保护主义的加重使得国际经贸活动受到阻碍。这些外部因素使得依赖全球化红利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全球开放程度显著低于2008年,投资与贸易增速下降,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
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中国需积极寻找应对策略,借助AI技术重塑经济增长模式以应对外部挑战。AI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提升产业竞争力,也可助力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二、国内经济动能的转型
在国内,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现已显现出疲态,尤其是依赖土地财政的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其核心增长动力已显得乏力。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额在2021年后大幅下降,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挑战。由于“要素投入型”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诸如人口老龄化、资本回报率下降和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日益显著,传统经济增长逻辑亟须转型。
中国必须从依赖传统要素转向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模式,重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前布局AI在经济各领域的应用成为当务之急。通过AI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传统产业与新的发展动力高效融合,有助于激发经济活力,提升整体增长水平。
三、人工智能的内生与外延驱动
人工智能作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可通过“内生突破”和“外延扩散”的双引擎机制重塑经济增长模式。
内部推动力体现在AI核心产业的壮大。近年来,中国AI核心产业快速发展,预计到2024年规模将达到6964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0.4%。随着学习算法、数据处理和算力基础设施的完善,AI产业将形成从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完整生态,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外部推动力则表现在AI对传统产业的全方位赋能。借助替代、互补和配置三大效应,AI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通过自动化技术替代低技能劳动,AI推动了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同时,在高技能领域,AI与人的协作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AI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将促进资本和劳动力向高价值领域焕发活力。
四、中国的独特优势
中国具备多重独特优势,使其在人工智能的时代浪潮中占得先机。一是体制机制优势,能够统筹全国资源,推动科研与产业的协同创新。以“东数西算”工程为例,通过建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促进了资源高效对接,提升了整体生产效率。二是庞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中国有着11亿的网民,不断生成大量高质量数据,为AI训练提供了丰厚基础。同时,国内AI研究人才不断增多,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
三是完备的物质基础,中国拥有覆盖所有工业门类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为AI相关硬件的生产提供支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则为高能耗的AI计算提供绿色动力,增加了在全球竞争中的可持续性。四是丰厚的财力资源,支持AI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以保证技术创新的源源不断。
五、AI驱动的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AI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将渗透至消费、投资和出口等领域。在消费方面,AI将通过个性化推荐激发潜在需求,并推动供给影响消费的转变;在投资方面,将重心从传统基础设施转向包含数据中心等新基础设施的新投资模式;在出口方面,AI赋能将助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预测显示,在2025到2035年间,AI将极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国GDP增长贡献超过31万亿元,有效对冲传统产业的下行压力,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六、
人工智能的崛起为中国经济在面对国内外双重变局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通过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与政策支持,中国能够在全球AI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重塑经济增长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AI将不仅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力量,更是保证中国在全球科技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