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AI+制造”实施方案 助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这座城市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方案旨在助力制造业企业顺利实现从“构想到实现”的飞跃,让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智能化转型。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上海与制造业的“双高地”,为两者的深度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目前,AI已经在制造业的研发、检测和运维等多个领域获得应用。例如,风电场设计对AI的需求日益显著,尤其是在风速和风向变化无常的地域,如何选择合适的风机并布局至关重要。上海电气借助人工智能算法,成功提升了研发设计效率30%以上,同时在复杂的参数组合中实现了更优解。这些发展趋势显示了“AI+制造”的转型价值。

在钢铁行业,AI技术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应用潜力。此前,钢花四溅的热轧表面缺陷检测往往存在传统检测手段难以突破80%准确率的瓶颈。而华院计算研发的钢铁行业大模型,通过自有算法及多模态理解能力,将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8%。该系统不仅能够理解图像、视频和文字,甚至还能转化行业工匠的经验,成为钢铁行业的“学霸”助手。此类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AI应用于制造业的巨大潜力。

为了让更多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上海此次发布的方案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应用路径。尤其是在复杂的工业场景中,单纯依靠模型难以高效应用。因此,方案强调行业智能体的开发,通过精准赋能,提高AI在各类具体场景中的可靠性。

目前,工业智能体正在加速迭代,形成了以单体智能、群体协同、系统集成为特点的智能体阵列,成为制造业转型的新引擎。华院计算的成功实例就体现了智能体的探索潜力。此次方案的出台,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AI超级员工”模型,为更多行业打造可复制的成功案例。

同时,方案还强调“分类施策、一业一策”,对制造业中的多个具体领域进行深度布局,包括高端装备、钢铁、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等。这样的分类策略将帮助各行业快速实施AI技术,打破其独特的行业壁垒。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AI在推广中面临“三高”难题——高准入、高成本和高安全风险,成为制造业企业跃入AI领域的巨大障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高效的数据治理,形成可高效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业高质量数据集。目前,数据分享与流通机制尚未完善,因此,上海在此方面亟需突破。

为了解决这些瓶颈,上海将着力构建“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协同”的闭环体系。在不久前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宣布成立三大,分别是宝信软件的工业、上海联通的工业智算云公共服务和库帕思的工业语料公共服务。这些将提供算力、数据治理、工具调用等相关服务,旨在大幅降低AI大模型的使用门槛,提高实际应用效率。这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尚属首例,充分显示了上海推动“AI+制造”广泛落地的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已积极参与“模塑申城”的相关工作,尤其在工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方面,初步已达50TB的规模,并率先建立了钢铁语料库的相关标准和指导准则。

在应用层面,得益于上海市不断完善的各类AI政策及方案,制造业的活跃度显著提升。自去年以来,上海市经信委设立的智能化专项资金已达到2亿元,受益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且民营企业占比近一半。新政策的实施将继续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并助力智能化方案服务提供商的成长,期待未来通过AI技术,上海的制造业能够焕发出新的活力。

《上海市加快推动“AI+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不仅为企业赋能,还为整个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更多AI技术的落地,上海有望成为全球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重要示范和引领者。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