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超大的城市中,数字化的浪潮涌动着,上海老年人的生活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海拥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达87.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2%。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数字,标志着科技在老年群体生活中的日益重要地位。伴随数字化的进程而来的,是不少老年人面临的数字素养缺口和相关风险,亟需我们给予重视和解决。
2025年上海“敬老月”的启动,伴随着《上海市老年人数字素养报告(2025)》的发布,使我们得以窥见老年人数字化现状的全貌。虽然许多老年人在硬件设备的拥有上已不再落后,但在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技术,尤其是在新兴的人工智能(AI)技术方面,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人们必须认识到,拥有一部智能手机下载了应用程序,并不等同于具备足够的数字素养。
在一次调查中发现,仅有34.7%的老年人对AI技术有基本的认知,65.3%的人则对其一无所知。更令人担忧的是,只有32.4%的受访者了解AI技术潜在的隐私风险,28.7%的受访者对算法偏见有所察觉。这些数字一方面反映了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但更深层次的挑战是如何提升他们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AI在给年轻一代带来便利的同时,老年人却可能成为新的“数字旁观者”。例如,许多老年人习惯于被动使用科技产品,往往缺乏对信息来源的辨别能力,容易陷入虚假信息的陷阱或被算法推荐所左右。这种情况下,提升老年人的数字识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引导他们识别和利用AI技术,将显著影响其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松江区的社区开展的“玩转DeepSeek”课程,旨在帮助老年人更加熟练地运用AI工具。从制定旅游攻略到生成短视频文案,课程内容无不围绕着老年人关注的实际需求展开。这一类的课程越来越受到欢迎,反映出社区对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的重视。
我们同样需要警惕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一些关于健康的信息如果未经权威认证被误采纳,可能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在数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授老年人如何使用新工具,更需要确保他们能正确识别和验证所获取的信息。
在数字素养的培养中,老年人也可以积极参与到适老产品的设计当中,成为“适老产品经理”。如同前文提到的那位喜爱养花的老伯,他对如何提升智能陪伴技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以提升植物护理的智能化程度。这一创新思维显示了老年人群体在科技应用中的潜能。通过参加“早上海·创新为老服务大赛”,老年人将能够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并通过企业支持与的AI工具,将梦想转变为现实。
上海的老年人智能手机拥有率高,对应着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关注。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老年人在数字素养方面亟待提升的现实。有必要加快步伐,成立“上海市数字技术伦理委员会”,专注于老年人权益的保护与数字技术道德的问题。各级社区、教育机构也应加强对老年人的数字教育,帮助他们安全、有效地使用技术,在不被数字鸿沟所隔离的未来中,享有更丰富的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带来的美好生活愿景,让老年人在信息时代同样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