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成就:我国数字基础设施与人工智能技术全球领先

来源: 小世评选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一场主题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的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以及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详细介绍了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数字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杰出表现。

根据刘烈宏的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了显著的发展,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均处于领先地位。截至2025年6月底,我国5G基站的总数已达到455万个,千兆宽带用户也达到了2.26亿户,这些关键指标显示出我国在数字通讯和网络建设领域的巨大投资和投入。我国的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在全球竞争中展现了强劲的实力。

人工智能领域同样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之一。刘烈宏指出,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科研投入,我国在数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尤其在人工智能专利方面,我国的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这些专利不仅为我国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在国际上显示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导地位。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也在不断加速布局,形成了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的完整产业链,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数据企业数量预计在2024年将超越40万家,数据产业的规模将达到5.86万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117%。这样的增长趋势显示出我国在数字经济方面正在迎来黄金发展期,未来几年依然有望维持高增长水平。

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刘烈宏表示,目前国内多数模型使用的中文数据占比已经超过60%,某些模型的占比甚至达到了80%。这种高比例的中文数据应用提升了模型的整体性能,加速了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国家数据局局长还补充道,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民数量现已达到11.23亿,总体互联网普及率达79.7%。在各地方及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数字服务正在惠及广大百姓,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

在智慧医疗领域,我国的服务覆盖面正在扩大,全国互联网医院年服务量已经超过1亿人次,医保码用户数量超过12亿人,这促进了跨省异地就医的直接结算,惠及了5.6亿人。全国已有10.7亿人领用了电子社保卡,大大提高了社会保障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改造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国已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智慧教育,慕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一。这标志着我国在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在文化传媒和旅游业方面,数字化改造同样得到了全面推进。全国5A级景区的数字化改造完成率已达100%,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千年文明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变得触手可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为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去年我国推出了包括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21项政策,今年又将推出涉及数据产权的十余项制度。一批围绕数据汇聚、共享以及开发利用的新兴企业正在不断涌现,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以及日益活跃的数据交易市场,预示着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的构建正在加速进行。

随着“十四五”阶段的推进,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不仅标志着国家战略的成功实施,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我国将在这些领域继续深耕细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强化国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