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 强调显隐式标识以防信息误导

来源: 小世评选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生成内容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为了加强对这些内容的管理和规范,并保障公众的信息安全,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AI内容标识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相关规定,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必须对其生成的内容进行显式和隐式的标识。显式标识要求在AI生成的内容或交互界面中,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明显的方式提示用户。这种标识可以直观地告诉用户所接收到的信息是由AI生成的,从而有效降低因误导信息造成的风险。

隐式标识则是要求在生成内容的元数据中添加一种不易被察觉的技术措施。这种标识在用户正常浏览时可能不会被直接感知,但可以用于后续的信息溯源和内容验证。如同数字水印一样,隐式标识旨在为内容的来源提供某种程度的证明,确保用户能够追踪到生成内容的出处。

该办法中的第三条指出,生成合成内容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这表明,法律法规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相关的服务提供者需对此全面负责,确保在内容生成的每一个环节都遵循标识要求。

该办法还鼓励服务提供者使用数字水印等隐式标识形式,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描述性信息,以记录文件的来源、属性和用途等信息。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内容的溯源性,同时也为责任追溯提供了便利。

从该法规的内容可看出,为了减少AI生成内容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危害,显式和隐式标识被视为重要的防范措施。无论是针对普通用户还是专业机构,这些标识都有助于提高公众的认知,提醒用户注意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大科技企业正在积极响应这项新规。以OPPO手机为例,该品牌通过AI技术生成的图片和文字内容中,均包含明确的“由OPPO AI生成”水印和提示信息,这为消费者提供了清晰的识别依据。用户在进行二次编辑时,往往能够轻松绕过这些提示,这就需服务提供者在此方面进一步做出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该办法还明确强调,用户在使用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服务发布生成合成内容时,有义务主动声明并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标识。这意味着,任何个人在分享AI生成内容时,都需明确告知接收者该内容的来源,这不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对信息传播责任的强化。

在这背景下,推动公众对AI生成内容的科学认知、提升信息甄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理想情况下,公众能更清晰地识别和处理来自AI的内容,从而有效减少对信息的误导和滥用。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实施为净化网络环境、保护信息传播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随着实际应用的深入,各大手机厂商和科技公司也将更重视内容标识的合规性与用户体验的平衡,共同打造一个安全、透明的数字信息生态。同时,用户自身也应增强对AI生成内容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保持信息获取的审慎态度,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理性对待每日面对的信息洪流。

相关阅读
精品推荐